中国国防后备军从庞大走向强大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康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今天的国防后备军正从陆地向空中、海上挺进,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一支重要力量。1958年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浩浩荡荡通过广场的民兵师方队,意味深长地对站在他身边的赫鲁晓夫说:“我们有一亿民兵!”赫鲁晓夫听后震惊不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走出了一条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之路。今天的国防后备军正从陆地向空中、海上挺进,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大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
30年来,军地各级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决策指示,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不断取得发展进步,保证了党对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经济的腾飞,社会的繁荣,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着丰厚资源和强大支撑。这种影响和作用,在寓军于民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上体现最为明显。
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工业到科技、文化教育,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无不对民兵预备役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汇聚后备军,用改革大潮中砺就的创新拼搏精神建功国防。
与改革开放同步,与人民军队同行。火红的八一军旗下,广大民兵预备役官兵奋勇开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防后备军从庞大走向强大。
组建预备役部队,“青年民兵之家”挂牌,民兵参训有了误工补贴——
恢复发展勇趟新路
1979年初,当解放思想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民兵工作改革拉开序幕,迅速进入恢复传统、发展提高的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亲自批准召开了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他在会前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被“四人帮”颠倒了的是非正过来,恢复老传统,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民兵建设。
从这次重要会议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4个月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8月24日颁发《民兵武器装备管理规定》,10月14日批准颁发《民兵工作条例》,同时发出《关于人民公社、企事业单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配备原则和有关问题的通知》,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恢复中央军委和各级地方党委人民武装委员会的通知》。
上述重大措施的实施,及时恢复和调整了民兵的传统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使民兵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发动民兵干‘四化’,围绕‘四化’办民兵”是这个时期人武干部的一句响亮口号,它准确表达了民兵建设面对形势任务的变化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民兵的总人数以亿计,每年参训民兵达数千万。庞大的民兵队伍和繁重的训练任务,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不小的负担。1981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民兵组织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调整。通过缩小民兵组建范围、减少民兵组织层次等办法,使全国基干民兵的数量大幅减少。在各地,民兵活动占用人力、时间和牵动面相应减少,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民兵建设,保证了全党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进程中,广大军民逐步认识到,仅靠民兵制度还不能完全解决战争动员所需要的大量技术兵员和军官。1982年,总部在沈阳、北京两大军区进行了组建两个预备役师的试点工作,一支新型的国防后备力量在改革大潮中孕育而生。
1983年8月,邓小平在听取了沈阳军区领导关于预备役部队组建情况的汇报后,高兴地指出:“组建预备役部队是个好办法。”
寓军于民的伟大实践,推动国防建设走上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1985年5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庄严宣布: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两年内完成裁减军队员额100万。同年,总参谋部发出通知,明确预备役部队实行统一编制。随后,总部分别对预备役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作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