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后备军从庞大走向强大(3)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康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今天的国防后备军正从陆地向空中、海上挺进,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最直接的国防任务,成为各级党政领导贯彻落实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责任田”。
身处后备力量战线基层的同志更清楚:一项好制度胜过一任党管武装好书记!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以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但后备力量传统的领导体制、组建方式、保障方式等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模式中解脱出来,迫切需要用制度法规来规范。
从2002年至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意见》等3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一系列带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为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完成新任务,取得新成效,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主席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指出,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不断增强国防实力。遵循这个重要指示,后备力量建设获得了扬帆疾进的不竭动力。
各地各级以担负任务为牵引,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为目标,坚持抓筹划、抓重点、抓质量、抓基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着民兵预备役建设迈上科学发展轨道。
新气象、新风貌、新成就,在后备力量战略布局和编组结构上凸显。
基干民兵组织整合为作战、勤务保障、应急维稳等4种队伍,新组建了海军、空军、二炮民兵分队;突出了防空作战和勤务保障预备役部队建设,新组建了一批军兵种预备役部队,大批科技人员成为国防后备军的一员。后备力量逐步由保障单一陆军作战为主向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由保障陆战场作战为主向保障陆海空电立体作战转变。
全军掀起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热潮,三军后备力量顺势而为。
总部对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及时进行了修订,明确了军事训练的基本内容、施训方法和标准要求,组织了两次大的集训活动;各地立足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河北省军区对全区近200个民兵训练基地进行整合,组建了防空指挥、电子对抗等多个大型训练中心;宁夏军区推行“以军分区为主体、人武部为基础、基层武装部为补充”的组训模式,统筹各个层次的训练;山西省军区下大力抓了民兵装备伪装抢修、空中设障等新课目训练,紧贴实战需要探索新战法。
练兵场上变化多。辽宁某预备役高炮师着眼实战简化指挥作业,作战文书减少三分之二;福建某预备役后勤保障旅注重模拟实战环境展开保障演练,一次演练带动9个专业联训;海军某预备役大队提升对现役部队的伴随保障能力,一种机制促成5种挂钩训法……
三军后备力量奋勇拼搏,大力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