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后备军从庞大走向强大(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康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今天的国防后备军正从陆地向空中、海上挺进,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当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下发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的指导思想,以及“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打好基础”的16字方针。
 
新的指导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同整个国防建设一样,全面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战略性转变,开始走上和平时期长远建设的发展轨道。
 
预备役军官有了军衔,“三资”企业建民兵组织,与现役部队挂钩联训——
 
改革创新稳步推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上发生的多场局部战争已经显现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有人据此怀疑民兵预备役的作用,甚至开始怀疑人民战争。
 
而此时,民兵预备役工作也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农村,由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年民兵离乡打工;在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一些厂长经理不能正确看待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工训矛盾,企业武装工作难落实……
 
如何创造性地实践人民战争思想,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和特有优势,成为摆在全党全军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此,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民战争都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199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总参谋部《关于在新时期加强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经验,从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我军后备力量的地位作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发扬党管武装的优良传统,建设一支强大的后备军。
 
各地按照服从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创新党管武装工作新机制。上海市率先把民兵预备役工作纳入企业全面管理,广东省将民兵预备役组织领导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岗位责任制统一考核,福建省规定凡有党组织的“三资”企业应建立民兵预备役组织……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不断涌现。
 
按照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总要求,国防后备力量进行了新一轮更深层次的调整改革。
 
各地以总参、总政《关于进一步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意见》为指导,针对民兵建设与“战场”和“市场”不相适应的现状,重点解决民兵组织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较低、军事训练层次不高等问题。
 
全军不断加快预备役部队结构性调整步伐,组建了一批军兵种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预备役部队,增加了现役军官数量,向“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的建设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初步实现了由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三军后备力量闪亮登场,大批科技人员成为后备军一员,开展信息化练兵——
 
适应转变跨越发展
 
20世纪末,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浪潮惊涛拍岸。在挑战和考验面前,广大军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两个轮子一起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