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四校同学会变迁始末(2)

辛亥革命网 2015-03-19 15:02 来源:团结报 作者:寸丽香 查看:

很多人都知道黄埔军校,但在北伐和抗战时期风头甚至压过了黄埔军校的陆军四校却鲜为人知。孙中山早期就曾利用这些北洋政府下属的军校进行革命活动。

  经仔细分析后,孙中山当即决定把各省陆军小学、全国四所陆军中学以及陆军预备学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一概包括在内,建立一个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动。

  此后,李宗黄便奉孙中山命开始在上海联络同学,很快邀请到吕超等20余位军校同学,并开会起草章程,提出了“联络感情、研究学术、提倡武德、效命国家”的同学会宗旨。其中会章规定,中国各地凡有同学十人以上即可设立分会,经费则由发起同学在各地自由义捐。另特别注解:“注一,本会中同学一律平等,不采用会长制,采用理事制。注二,现在时局不靖,本会行动,以暂守秘密为主,俟时局稍定,再行公开活动。”

  上海陆军四校同学会

  1918年2月23日,经过一年半的筹备,全国首个“陆军四校同学会”在上海李宗黄的寓所正式成立,到会同学共34人,推定李宗黄、吕超、臧卓为理事,吕、臧两位同学复推李宗黄为常务理事,另推总干事兼秘书处主任吴本景。其中吴本景总干事家住上海,李宗黄等离沪期间,以吴本景致力会务者为多。

  关于同学会的经费筹措,除发起同学各掏腰包,量力捐献外,在发往各省的成立同学会通知之中,以四川、湖南两省的同学反响最为热烈,川湘两省籍同学不仅数量多,且在北洋军阀势力范围之外,所捐款额相对较多。如四川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3位同学就捐了不少钱。

“陆军四校同学会”证章

  当时,最为困难的是联络同学的工作,1918年后,北洋军阀气焰嚣张,长江以北为其势力范围,同学中有的早已离开军校,有的位居要津,也有初出茅庐到处碰壁而徬徨无主者。加上军阀割据,各地同学间很难取得联络,当时交通、通信等条件之艰难甚至不如清末。经常在沪滇港等地行走的李宗黄,花了一年工夫,也才在上海附近和西南各省联络到百余位同学。

  上海四校同学会的任务在于引导全体同学,共同从事革命大业。经几位理事共同商议,决定创刊《武铎杂志》,推举李宗黄为社长。《武铎杂志》创刊号编印前,孙中山给李宗黄等人授以其中宣传之道,认为“与其高呼口号,曷不如旁敲侧击,发人猛醒?”据此,李宗黄厘定《武铎杂志》宣传方针,研讨编辑计划,着手撰述世界各国革命事迹,用以振奋同学的爱国精神,后假以时日,到环境许可之期,方始倡言革命无忌。

  由此,《武铎杂志》问世,创刊词系李宗黄所撰,主旨在阐扬发挥“四校同学会”宗旨。创刊号上刊发我国兵学权威,四校同学由衷钦仰的蒋百里老师的《军制论》等。

  从《武铎杂志》第二期起,除增加世界各国革命事迹的报道,每期发表一篇“名将事略”,初选卫青、霍去病、李靖、李勣等名将,由臧卓和李宗黄执笔,轮流撰述。1917年6月,张治中(署名张文白)曾在《武鐸》杂志发表《改造国家与改造军队之商榷》,曾得到孙中山肯定和认可。

  从1916年到民国1927年,上海一直是陆军四校同学会据点,不断为同学前途发挥作用。四校同学会对外行文,一概以李宗黄和总干事吴本景同学的名义出之。李不在上海时,会务由吴本景、黄伯樵两同学不辞劳瘁为同学服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