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改变(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春雨 查看:
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冲击,最重要的方面是表现在它建构了一套与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这就是以天赋人权、平等、自由、博爱为核心的民主的价值体系。传统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忠君观念、道德观念,本末观念、义利观念等不再是人们进行思维、行为取向和价值判断的惟一和不可动摇的标准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高扬着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封建特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旗帜,使科学与民主开始真正地渗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田之中。其中,人权思想的高扬与独立人格的呼唤,是激进民主主义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正是在狂飙突进的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报馆、书局、邮政及新闻出版事业如雨后春笋般普及,以白话文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与科技事业迅速发展,新知识、新观念在中华大地上大力推广与传播,新式学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体育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广泛兴起,这对提高亿万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几乎被完全剥夺了人格尊严的妇女开始作为“人”而受到尊重。临时政府劝禁缠足令的下达,观念的渐变与更新,使妇女就学、就业、参政形成社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女青年不再满足于对旧婚姻制度的批判,而是以实际行动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甚至不惜以死来争取婚姻自由。恩格斯早就说过:“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熏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广大妇女开始走出家门,踏入社会,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自身的解放。
临时政府一成立,教育部即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普通教育暂时课程之标准》,规定了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等等,其基本精神就是要使教育符合共和国的宗旨,废止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改革旧教育。到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首开了招收女生同校的先例。教育开始真正体现出它的民主共和精神。
新的教育方针、制度培养出了新的学生。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首先是学生们自发地行动起来,以他们的言行,主动自觉地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充当了爱国运动的先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为共和政体下的青年知识分子所继承,而且赋予“共和国困民以主人身分干预时政”的现代意义,表现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青年学子捍卫国家主权、不愿做亡国奴的心理要求。
临时政府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限期剪去辫发: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废止跪拜,改变称呼,等等。这些规定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权优于封建专制政权,而且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全面改革。
辛亥革命后,政治经济生活的急剧变动,带动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时报》曾这样描绘当时风尚的变迁:“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巷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从中可见当时的移风易俗是普及乃至席卷全社会的。它带来了人们在婚姻、家庭、恋爱、求职、教育、礼仪、衣着、娱乐,消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甚至精神、气质、风貌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