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改变(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春雨 查看:
作为封建大清困服饰标志的辫子的剪除,带来了易服潮流的兴起。孙中山亲自创制了中山装。这种朴实、庄熏的新式服装很快在国内文职官员和学生中流传开来。服饰破除了等级,既结合传统又面对实际,面向世界,有助于人们追赶西方文明潮流。
辛亥革命后提倡“文明结婚”,也就是所谓“新式结婚”。丧葬礼俗也在去掉迷信色彩,体现出纪念亡者、寄托哀思的现代丧葬意识。这类礼仪趋于简朴,不仅是对旧婚丧礼俗讲面子、比排场的否定,也是对旧婚丧礼俗中许多象征迷信色彩的繁琐仪式的否定,同时还是社会生活观念趋于更加文明、科学、合理的具体表现。
当时的社会风俗变动,虽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兴新灭旧的表演,而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移风易俗确实逐渐深入到社会每个2006l-第4期想第124期)领域甚至每个角落,新的、合乎人性的、合乎科学的社会习俗开始取代旧的、腐朽的、讲究等级的封建习俗。
以上的分析已充分表明,辛亥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其社会形态的变迁是全方位的。这种变迁的影响之大,波及之深入,不是辛亥革命之前的任何一次运动所能取代的。只要我佃承认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专制的王朝,辛亥革命之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关于社会形态的分期便不能不以辛亥革命为划分点。既然“历史学上”的“近代”通常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时代”,㈠u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无疑也当以辛亥革命为起点。
但是,中华民国的建立虽然推翻了封建制度,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以及封建主义幽灵的顽固性,使中华民国并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府。故而孙中山临终亦不无遗憾:“革命尚未成功。”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建立的北洋政府,蒋介石“统一”中国后建立的国民政府,虽然打的都是共和国的旗号,实质上却都是军人独载的政府,这也就是为何民国建立后而内战不息的原因所在。只是因为民主共和的思想已广泛深入人心,历史亦不可能再开倒车,所以共和困的基本框架未能改变。不过,这样由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三者结合的政府,又怎能完成历史赋予资产阶级应当完成的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等重任,使中国富强、独立起来呢?
既然资产阶级的政权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和富强,它就必然应当让位于新兴的、比它更加进步的阶级。此时,世界上兴起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很快接受了这种埋论。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困,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实践早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振兴中国。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资产阶级只能短暂地占据历史舞台38年,中国近代史也就只有38年,这应该就是历史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