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茶房与茶客:近代中国市公共空间与生活(2)
辛亥革命网 2013-08-20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王笛 查看:
本文是对茶馆、茶房(即堂倌)、茶客的综合研究。在四川,人们一般不称茶馆而叫“茶铺”、“茶园”、“茶厅”、“茶楼”、“茶亭”、以及“茶房”等等,而“茶铺”为最通常的叫法。成都是具有“茶国”之称的四川省的首府。在成都,沿街有许多两层木结构建筑,一般底层作店铺,二楼作居室,许多人便将二楼开作茶馆,因而称“茶楼”。如果说“茶铺”是顾客的习惯性称呼,那么“茶社”则是社会对这个行业的约定俗成叫法,所以在成都大多数茶馆――特别是那些档次一般的茶馆――都称“某某茶社”。虽然这些茶馆都是私人拥有的,但它们是为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在成都,茶馆的“灵魂”并不是茶馆的老板,而是那些能干又八面玲珑的茶房,他们又称为“堂倌”、“么师”、“提壶工人”,还有着“茶博士”的雅号。虽然“茶博士”这个称呼带有戏噱的味道,但也的确反映了这样一批人高超的服务技术、对茶的丰富知识以及深厚的社会处事经验。
不过,从城市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意义上,茶客对研究茶馆最为重要,本文也把他们作为重点进行考察。谁是茶馆最经常的茶客?据称有两类人:一是“有闲阶级”,二是“有忙阶级”。按一般理解,有闲阶级是那些地方文人、退休官员、有钱寓公和其他社会上层;有忙阶级则是那些在工余到茶馆消遣的人,如手工工人,店员、小商小贩和待雇的苦力等,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借茶馆为工作场所,如商人、算命先生、江湖医生等,喝茶之际,生意业务也并不耽误。至于那些以茶馆为生的人,如民间艺人、理发匠、小贩等,其身份也是经常转换的。如在白天他们是以茶馆谋生者,晚上在工余去茶馆,他们则成为茶客。不过,应当意识到,有闲阶级和有忙阶级的概念十分松散,并非严格的阶级划分。虽然我们常用“有闲阶级”形容那些没有正经工作和享受生活的人,但他们并不是一个独立阶级而且可以是有不同的经济背景。不过,“有忙”和“有闲”这两个词的确囊括了在茶馆的各种人物。无论是上层精英还是下层民众、富人还是穷人、闲人还是忙人,都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里活动。
茶馆:数量、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
虽然没有关于中国城市茶馆数量的系统资料,但成都的茶馆居各城市之首,似乎是没有问题的。关于成都茶馆数量亦无系统统计,但根据我目前所收集的资料,包括档案、报刊和其他记录,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结果。1909年至1951年间成都茶馆数量基本处于500-800之间(1921年除外)。当然,这并不一定反映了一种需求关系,而是茶业公会和地方政府控制的结果。根据1932年的《成都市茶社之今昔》一文称,1921年是成都茶馆业的转折点,之后茶馆数量持续下降。据该文称,自辛亥革命后,成都茶馆便持续上升,在1921年达到一千多家。但我没有发现任何资料证明这个说法。从我掌握的各种资料(包括档案)看,成都茶馆的数量从未超过800家。值得注意的另一现象是,成都人口从1910年的34万发展到1949年的65万,但是茶馆数量变化不大。甚至在抗战时期,1947年成都人口达74万多,茶馆也不过614家。201949年国民党政府垮台时,成都茶馆有659家,但以后便持续下降,1951年便已关闭100多家,仅541家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