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茶房与茶客:近代中国市公共空间与生活(4)

辛亥革命网 2013-08-20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王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如果我们试图去观察中国城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茶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理应是我们的注意力所在。这篇论文将考察茶馆这个20世纪初中国城

   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成都会有如此多茶馆?毫无疑问这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形成的,前此也有不少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概括来讲,有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者是与成都地区水质有关。成都井水因含碱高而味涩,人们饮水多从城外江中汲取,那些经济条件允许者则向挑水夫购买河水,但仍用井水作洗涤等用途。城内虽有河水,但由于水浅,加之人们在河里洗涤衣物,造成污染,因而不能饮用。各茶馆泡茶也只用河水,所以几乎每个茶馆都在外面挂有写着“河水香茶”的幌子,否则则无人问津。各茶馆都雇有专门挑水夫,据成都作家李劼人的描述,“每天有几百上千数的挑水夫,用一条扁担,两只木桶,从城门洞出来,下到河边,全凭肩头把河水运进城,运到各官署、各公馆、尤其是各家茶铺去供全城人的饮用。”因此成都有数百家人以挑水为生。因为取水不便,家中水质不好泡茶不佳,人们便到茶馆饮茶,茶馆附近人家一般也到茶馆买饮用水,这成为茶馆的一个固定收入。另一因素是成都平原缺乏燃料,成都人户以木材为主要燃料,但多从外地运来,因而价格不菲,一般人家都尽量节约。1935年薛绍铭游成都时便发现,“住在成都的人家,有很多是终日不举火,他们的饮食问题,是靠饭馆、茶馆来解决。在饭馆吃罢饭,必再到茶馆去喝茶,这是成都每一个人的生活程序”。另外,成都平原小路崎岖,牛马车行不便,人们搬运以肩挑背扛为主,交通工具以靠人力的鸡公车、轿子最普通,因此苦力们需喝水和歇息的地方。据40年代研究风土的王庆源考察,“因为交通工具多用人力,茶馆几乎到处都是,路旁的小茶馆,尤其明显的是在等待着满脸大汗的车夫挑夫,希望他们坐下,饮几杯清茶,因为茶素含有刺激作用,可以恢复他们疲劳了的精神。”
 
  除此之外,成都平原的自然和地理因素也促使了茶馆的兴旺。成都平原气候良好、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周围山区盛产茶叶,但由于交通不便,川茶运出困难,因此本地茶相对便宜,即使普通人家,喝茶也非大的负担。加之自古得益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水旱无虞,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小贸和休闲,在农闲时,他们便经常去乡场城镇的茶馆。这种衣食无忧的条件,逐渐养成了成都人节奏缓慢的悠闲生活方式。黄炎培先生民国时期访问成都时,写有一首打油诗描绘成都人日常生活的闲逸,其中两句是:“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教育家舒新城也写到,20年代成都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人们生活的缓慢节奏,在茶馆里,“无论那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满座,而且常无隙地”。薛绍铭也发现,成都人“饭吃的还快一点,喝茶是一坐三四个钟点”。美国地理学家G.哈巴德(G.Hubbard)更有同样感受,他发现成都人“无所事事,喜欢在街上闲聊”,人们似乎看不到近代大城市生活的那种快速节奏。外来的人们对成都有这种印象并不足为奇,因为似乎成都人自己便有意无意地推动这样一种文化,成都居民也自嘲这个城市有“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成都的茶馆及其文化在中外是声名远播并成为其传统的一部分。成都人也为自己的茶馆文化而自豪,甚至认为只有自己才配称“茶客”,只有四川才是真正的“茶国”。如果成都人写他们自己的城市,几乎都离不开茶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