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30年

辛亥革命网 2008-11-28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董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前不久,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再次让人们回忆起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回忆起当年那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偶

  从陈景润、张海迪到中国女排、姚明

  青春偶像30年

  前不久,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再次让人们回忆起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回忆起当年那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偶像。

  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偶像的光芒,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成为他们抹不去的青春记忆。

  厄运前不认输,困难前不低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看了《哥德巴赫猜想》后,我似乎一下子长大了,第一次知道数学是一件可以做一辈子的事,第一次知道数学王冠上有一颗明珠叫‘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刘建亚当时还是一名初中生,走上数学之路,他还要感谢陈景润。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转载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的故事深入人心,以至于提起知识分子,人们想到的就是那个似乎有些营养不良,走路会撞树,一心扑在草稿纸上的数学家形象。

  同样是人民日报,1981年12月29日,头版头条刊发了通讯《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张海迪热潮席卷全国,据说信封上只需写上“张海迪收”,就能寄到团中央。定价4角的张海迪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超过500万册。在厄运面前不认输,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这是那个年代人们真诚高昂的价值。

  “那时,中国的集体偶像是陈景润和张海迪”,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这是纯粹的理想主义,是一个民族渴望用精神带动物质世界。”专家认为,“榜样”型的偶像崇拜,以人物的精神特质为中心,具有很强烈的社会示范意义,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积极正面的价值需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