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30年(2)
辛亥革命网 2008-11-28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董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前不久,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再次让人们回忆起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回忆起当年那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偶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偶像闪耀时代精神
近30年过去了,同济大学教授陈家琪至今忘不了1981年3月20日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国际卫星正在转播的世界杯排球赛亚洲赛区最为关键的一场比赛,中国对南朝鲜。电视机前,呐喊声、欢呼声震耳欲聋,中国男排在先输两局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逆转,3∶2战胜南朝鲜。
此时,北大沸腾了,学生们打起手鼓、合唱国歌,还点燃篝火,进行声势浩大的火炬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一激荡人心的时代口号。此后,女排6年中五夺世界冠军,中国女排“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激荡风云,振奋人心,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女排精神”成了时代的主旋律,民族精神的象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改革进程加快,市场经济让人们更加重视效率,更加理性,同时剧烈的变化也带来精神上的困惑。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靡大学校园。很多学生能成段背诵周星驰电影的经典台词,甚至开玩笑的口气也常常模仿周星驰。小人物的自嘲、夸张带来的喜剧效果令人忍俊不禁。“狂欢化色彩的世俗精神的回归,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伦理价值的变迁。”专家表示。
新世纪以来,“成功+社会担当”成为偶像的新标准。2003年10月神舟五号上天,一个名叫杨利伟的航天员,成为时代的新偶像,各地中小学都掀起了学习科技知识、向航天英雄致敬的活动;小巨人姚明领衔的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死磕”美国“梦八”,“把自己交给球队,把球队扛在肩上”,让人们看到了坚强、拼搏的中国气概。
专家们认为,“从中国女排到杨利伟,再到姚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尽管偶像的内涵发生了许多改变,但那种个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没有变,始终能激起人们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