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使才薛福成(4)
辛亥革命网 2013-05-18 00:00 来源:外交学院学报 作者:胡代聪 查看:
五、继承了近代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薛福成在1894年5月离任回国,在同年7月到达上海后不久即因病去世。这时甲午战争的风云已将逼近了。他未能经历甲午战争后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看到维新运动的兴起。他是从洋务派发展到早期维新派的过渡性人物。他生平的经历和思想是复杂的。他同洋务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受到封建思想的长期浸润。在他的言论和观点中,往往可以听到洋务思想的余音和封建思想的回响。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敏锐地接受新鲜事物,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进步,突破封建思想和洋务思想的束缚。他在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多年,受过曾、李的影响,但他在外交方面的基本态度和曾、李是有所不同的。他始终关心捍卫国家民族的权益,反对妥协投降。爱国主义的情操是他前进的重要动力。从他思想和活动的主流来说,继承了从林则徐、魏源以来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传统和特点,即既敢于抗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又主张学习比当时封建中国先进的西方文化来进行改革,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在他作为使节的外交活动中,实践了维护独立主权,推动国家进步的主张。他的外交思想也是颇有特色和创见的。即使今天看来有些不过是基本常识,有些认识也还缺乏深度。但从100多年前薛福成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说,这些思想无疑有它的闪光点和历史进步意义。研究这些思想,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在探索中发展的轨迹。
今天,当我国即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际,不禁想起薛福成在上个世纪出使英国期间,曾几次提出在香港设领事以保护华人的问题,但因受到内外的阻挠而没有办成。薛福成对当时的香港有数十万华民而不能设一领事感到极为愤慨。作为一个爱国的外交家,他如果能够知道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百多年来一切仁人志士为之痛心疾首的国耻得到洗雪,中华正在腾飞,也一定会为之欢欣鼓舞的。
注释:
① 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个驻外使节是出使英国的郭嵩焘。他于1876年被任命,年底动身赴任,1877年初抵达英国。所以有的资料又说清政府派遣驻外使节始于1877年。
② 沈林一:《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跋》。
③ ⑨
钱基博:《薛福成传》。
④
③② ③⑥ ③⑦ 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
⑤ ⑥
薛福成:《上李伯相论赫德不宜总司海防书》。
⑦ 赫德致金登干函,转引自《赫德传》。
⑧ 薛福成:《上李伯相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
⑩
①① ①② 《清季外交史料》第6卷。
①③ 薛福成:《浙东筹防录自序》。
①④ 薛福成:《出使日记跋》。
①⑤
③③ ④⑦ 薛福成:《察看英法交涉事宜疏》。
①⑥
①⑦ ①⑧ 薛福成:《论不勤远略之误》。
①⑨ 薛福成:《答友人书》。
②⑩
②① ②⑤ ②⑥ ②⑧ ②⑨ ③⑩ ③① ④② ④③ ④⑥ 薛福成:《筹洋刍议》中《约章》、《邻交》、《边防》、《变法》、《商政》各篇。
②②
②③ 薛福成:《答袁户部书》。
②④
④④ ④⑤ 薛福成:《出使日记》。
②⑦
③⑨ 薛福成:《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
③④ 薛福成:《议定滇缅界务商务条约疏》。
③⑤ 薛福成:《使才与将相并重说》。
③⑧ 薛福成:《出使日记自序》。
④⑩ 薛福成:《豫筹各国使臣合请觐见片》。
④① 薛福成:《论中国在公法外之害》。
④⑧
④⑨ 薛福成:《论中外办事情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