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

辛亥革命网 2013-05-18 00: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林海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起义后,在清廷、革命党人、袁世凯三者中,英国在“中立”的幌子下偏向于袁世凯一方。与袁世凯有密切联系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泰晤
  武昌起义后,在清廷、革命党人、袁世凯三者中,英国在“中立”的幌子下偏向于袁世凯一方。与袁世凯有密切联系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等人在南北和谈中名义上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实际上竭力支持袁世凯,逼清帝逊位,压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终于,在英国等列强的帮助下,袁世凯取代孙中山登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

(一)

  武昌起义后,南方革命党人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有摧枯拉朽之势。英国政府看到清政府业已失去了民心,难以维持统治地位,于是就在中国重新寻找它的代理人,并把目光很快集中到袁世凯身上。英国借战乱之机威胁、恐吓清政府,要求重新起用袁世凯,使袁世凯取得内阁总理大臣的职位,拥有统领全国军队的权力。

  革命派反清十分坚决,但对帝国主义的态度却很温和。武昌起义两天后,即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政府照会汉口的各国领事,承认“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赔款外债照旧担任,保护各国人民财产及既得利益。”(《辛亥革命》(五)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52—153页。)10月16日英国公使朱尔典在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函中指出:在起义军自武昌向汉阳、汉江行进过程中,“运动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页)但是,革命党人的温和态度并没有得到列强的友好回报。(《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英国对待南方革命党人的态度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准则。英国一个官员在致莫里循的信中指出,辛亥之役只能是一种“叛乱”,不能称为“革命”。(《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英国政府一心寄希望于袁世凯,认为此时清政府腐败透顶,“所面临的前景是黯淡的。”(《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61页。)而革命党人虽然攻势凌厉,但势力也只局限于中国南部,只能造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而要收拾这种局面则非袁莫属。正如当时在华的一位英国作家指出:当革命爆发的时候,“英国的外交部坚决支持袁世凯的东山再起”。(C·A·史密斯《在华的英国人和远东贸易》伦敦,1930年版第238页。)莫里循也在他的私人信件中说:袁世凯拥有独裁的权力,“是唯一可望从目前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页。)

  选中目标后,英国所要做的是把袁世凯推上政治舞台让他重新掌握清廷的实权。朱尔典曾多次拜访庆亲王奕劻,鼓动他向摄政王施加压力。其他各国公使也附和响应,劝说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宣称照目前情形,非袁不足以稳定局势。在内外的压力下,11月1日,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再次成为清廷的实权人物。袁氏一上台,英国政府马上撑腰鼓气,外交大臣格雷于15口电告驻华公使朱尔典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这样的一个政府将能接受我们所能给予的全部外交支持。”(《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2页。)

  英国等列强扶植和支持袁世凯上台的目的,是要让袁世凯以清朝实权人物的身分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进行南北和谈,期以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南北议和的成功,结束战乱,以保护英国在华的全部利益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势力范围内的利益,并进而操纵和谈后中国的政治命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