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史家蒋廷黻的外交生涯
辛亥革命网 2013-10-28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齐玉东 查看:
蒋廷黻,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李敖曾给他很高评价,称“蒋廷黻是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步入政坛后,又被人称为“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蒋廷黻(1895-1965),字绶章,湖南邵阳人。早年留学美国, 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归国,先后担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外交史的研究,成果斐然。李敖曾给他很高评价,称“蒋廷黻是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1935年11月,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政府,担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走上政坛,被人称为“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在蒋廷黻三十年的从政生涯中,有二十余年搏杀在外交场上,1936年担任国民政府驻苏大使。1947年12月,又出任国民政府“常驻联合国代表”。1961年担任台湾“驻美大使”,仍兼任台“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5年5月退休,同年10月因病在美国纽约去世。
潜心学术 外交史研究显才华
蒋廷黻与外交结缘始于哥伦比亚大学。他受该校历史学家海斯和沙费尔德世界价值理论的影响,对外交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其博士论文就是研究英国的外交问题,同时,他对中国外交极感兴趣。
回国后,蒋廷黻先在南开大学任教六年。校长张伯苓很赏识他,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拨款购置已出版的史料。那时他已开始在教学之余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在张校长的支持下,他完成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卷)。这是第一部不依靠英国蓝皮书等外国文件编辑的外交史资料,目的是使中国外交史研究学术化。南开六年奠定了他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乃至近代史研究的基础。他自己也认为“研究外交文献六年使我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1929年转投清华大学后,蒋廷黻继续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 1934年完成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这是一部编辑精当、卷轶浩繁的外交史资料集,上、中两卷共收入1822年到1895年间的重要外交文献799篇。他还收购散藏于民间的档案,编辑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看法。他还撰写了许多外交方面的论文,如《评清史稿·邦交志》、《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李鸿章——三十年后的评论》等,对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展示了他学术上不凡的功力。
蒋廷黻在潜心学术之际,也密切关注时局。“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胡适、丁文江等人创办了《独立评论》杂志,用自己的理念、学识参预现实政治,以一种旁观的立场,实现书生论政的宏愿。这一时期,蒋廷黻在《独立评论》上就外交和内政发表了60篇政论性文章,有些也同时发表在《大公报》上,对时局进行分析。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蒋介石的关注。蒋曾三次召见蒋廷黻,向他咨询关于时局的意见。
蒋廷黻对政治抱有很高的热情。在美国求学选择专业时,他先选新闻学,后选政治学。最终,他发觉“欲想获得真正的政治知识,只有从历史方面下手”。于是,他专攻历史学,主修政治史。他认为“学习历史以备从政之用,此一见解倒是深获我心。在过去,不分中外,许多历史学家均能身居政府要津即其适例。”在大学校园,他依然关注时局。终于,在蒋介石的邀请下,他从外交史家转身为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