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史家蒋廷黻的外交生涯(3)
辛亥革命网 2013-10-28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齐玉东 查看:
蒋廷黻到任不久,在和苏联外交部次长史脱尼可夫初次会晤中,他提到了蒋经国,转达了蒋介石的意愿,并表示:极愿知其下落,如能代为查询,感激之至。次长的答复是惯用的外交辞令:我们可以去查询,但是此事很困难,有消息会尽快通知您。
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在和周恩来的谈判中表达了思子心切,周恩来答应设法帮助他们父子团圆。后周恩来即通过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将蒋介石思子之情转给斯大林。
蒋廷黻则一直在等苏方的回音,这一等就是几个月。这期间,蒋经国正在经历苏联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的生死考验。介绍他入党的苏联共产党的老布尔什维克、奥尔忠尼启则区委书记一夜之间成为“人民的敌人”,惨死在疯狂的大清洗中。蒋经国本人被撤销《为重工业而奋斗日报》主编职务,并被无情地卷入了失业大军中。前途未卜,生死难料。
“西安事变”后,蒋经国壮着胆子两次直接给斯大林写信,并给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写信,正式要求回国。 他的请求更加引起了斯大林的关注。
出于对中苏睦邻友好关系和苏联国家安全的考虑,同时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代蒋介石表达的意愿和蒋经国本人的要求,斯大林遂亲自接见蒋经国,答应他回国。
蒋经国惊喜万状,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来到中国驻苏使馆。一见面,蒋廷黻惊愕不已。在自我介绍后,蒋经国马上提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大使先生,您认为我父亲真的希望我回国吗?”
蒋经国的担心并非多余。他未经父母许可,已经和一个俄罗斯姑娘结婚,并生有两个孩子。更重要的是,1927年“四·一二”后,蒋经国公开发表声明,对“革命的叛徒、帝国主义的帮凶”蒋介石进行严厉谴责,苏联塔斯社将其传播到了全世界。这一举动,使蒋介石颜面尽失。
蒋廷黻尽量打消他的疑虑,并为他回国做好准备。还特地在使馆为他们夫妇准备了宴会,为他们饯行。宴会上,蒋经国兴致勃勃地谈到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抱负。蒋廷黻则冷静地劝告他,请他在回国后一年内不要提出他的理想,尽量了解中国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提出解决的办法。
1937年3月25日,蒋经国带着妻儿,登上特快列车,离开莫斯科, 踏上归国的征途,结束了他漫长的旅苏生活。
坚定不移 抵制美国分裂中国
1947年,蒋廷黻出任驻联合国大使,这是中国首次派遣常驻联合国代表。凭借厚重的史学素养、丰富的外交知识,蒋廷黻在国际舞台展现了外交家的风采。他为美国总统肯尼迪用中文解释“危机”,说危就是危险,机就是机会,合起来就是“不论局势如何危险,正义总有机会”,使肯尼迪拍案叫绝。美国国务卿廉彭岱非常欣赏蒋的干练,说“一个散漫的问题在经过与蒋博士讨论后,会归纳为若干要义,被置于广大的历史和道德的远景上。他能存惑自制,他有谨言慎行的天赋,这常使他的观点表达得更加有力,更加耐人寻味和引人思考。”
当时,到联合国之初,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和蒋介石的全面溃败,蒋廷黻既要求助于美国扶蒋反共,又要从民族大义出发,把外交重点放在防止和反对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同时提出了妄图分裂中国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对此蒋介石即表示异议,并指示“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明确反对。但是,在当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将所谓“台湾问题”列入大会方案,想通过联合国,使“台湾地位未定论”合法化。由于大陆和台湾的一致反对,并有苏联等国家的支持,美国迫不得已做出让步,联大投票表决暂缓讨论所谓“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暂缓并没有丝毫减轻蒋廷黻对美分离台湾的关注。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一江山岛。美国趁机发难,重提“两个中国”,压迫蒋介石接受。在美国策动下,新西兰代表致函联大主席,要求安理会讨论中国沿海岛屿停火问题。
蒋廷黻坚决反对美国公开推行“两个中国”。他在联大发表演讲,反对讨论“停火”问题,并痛斥“两个中国”的言论。在联大对分离中国的新西兰提案进行投票时,他投了反对票。这是国民党政府首次在联大上公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苏联等国也明确反对新西兰提案。最终,安理会决定搁置对新西兰提案的讨论。美国阴谋制造“两个中国”的举动,又以失败告终。而在蒋廷黻的一生中,则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蒋廷黻在退休前,关于治学与从政和好友李济(字济之)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对话。李问:“廷黻,照你看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满足多,还是创作历史给你精神上的满足多?”蒋用娴熟的外交辞令反问:“济之,现代人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对此回答,世人见仁见智。但是,对于怀司马迁之才,抱张骞之志的蒋廷黻来说,从研究外交到投身外交,也许别有一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