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史家蒋廷黻的外交生涯(2)
辛亥革命网 2013-10-28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齐玉东 查看:
联苏反日 促成《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6年8月,蒋廷黻奉派驻苏大使,开始了外交生涯。当时的中苏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1927年,中苏绝交。“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对中国及远东地区的步步侵入,中苏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于1932年12月宣布复交。
作为外交史家,蒋廷黻非常重视与苏联的合作。他认为“我们要持体谅的态度,不要对苏联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指望苏联会无私的帮助中国抗日。”但同时他又认为“苏联面对自己的危险,一定急于争取友邦的援助倒是真的。因此,我对出使苏联一事,是将成功的希望建立在苏联自身的需要上,而非建立在苏联的慷慨上。”在中苏结盟的问题上,他提出中国与几个国家(包括苏联)结盟的机会比中苏两国单独联盟的可能性大,他建议成立一个反日联盟。
出使苏联后,奉南京国民政府命令,蒋廷黻与苏方交涉,争取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或共同安全保障条约,以应对日本步步进逼而导致的民族危机。然而,蒋与苏联方面的交涉并不顺利。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则坚持“谈判的程序应该是:第一步,太平洋沿岸诸大国间先达成一项太平洋集体安全条约;第二步,与中国达成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第三步才是与中国谈判互助条约”。双方的谈判毫无进展。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后,苏联才做出让步。1937年8月20日,蒋廷黻和苏联政府接洽,购进200架驱逐机和100架轰炸机。次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规定双方互不侵犯领土和主权,缔约国一方受第三国侵略时,另一方不得向第三国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协助。虽然“此项条约之内容极为简单,纯系消极性质,即不以侵略及不协助侵略国为维持和平之办法”,但是它有两个重要作用:为苏联大规模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打下了政治基础;保证了中苏任何一方在战时不得与日本进行交易,特别是在任何一方受到日本侵略时,另一方不得以任何方式援助日本。签约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正式展开。
外交交涉 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蒋廷黻到任不久,西安事变爆发。当日晚,他接到了外交部的电报。次日晨,他收到了由孔祥熙和翁文灏联名拍来的较详细的电报。电报中说,空军侦察西安地区的结果,发现张学良已在西安各处升起红旗。同时,要求他请求苏联出面协助释放蒋介石。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爱国行动。但是在时人眼里,由于张杨部队、中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苏联是西安事变的幕后策划者,如同盟通讯社传播日本报纸《日日新闻》之暗示,说:“张学良已成立一政府,受苏联之支持,并与苏联结有攻守同盟之条约”。苏联塔斯社通讯声明该项报告为毫无根据,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也均否认与中共有联系,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态度,认同蒋介石在中国的统一领导地位。
蒋廷黻先后同回国述职的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和外长李维诺夫会谈。他说:“苏俄态度不仅影响中国共产分子,即不信共产主义者亦不少对苏联怀好感,至于用何种方法促进解决,我无建议,我所请者即用尽苏联之道德力量”。并说明南京方面责成他探明苏方除了同情之处,还有没有其它途径给予援助。李维诺夫断然拒绝:“我找不到这样的途径,因为自从张学良离东北后,我们与他再无联系。”
12月16日,苏联驻华使馆急电苏联外交部,称中国新闻检查机关拒不刊登苏联塔斯社的新闻稿。苏方对此提出抗议。蒋廷黻和李维诺夫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蒋称,张学良与中共有关,中共与国产国际有关,这是事实。而京沪一带盛传,是苏联鼓动中共,中共又鼓动张学良,这样张才发动西安事变的。因此,南京政府令我请贵政府帮助。李维诺夫认为中国政府不应怀疑苏联策动西安事变,并断然说,苏联与张学良绝无关系。蒋回答,张是第三国际所孕育的统一战线分子。李咆哮说:“我们不是第三国际的主人。”蒋回答:“全世界都不相信,我们有理由认为第三国际是执行苏联政策的机构。”李坚称莫斯科对第三国际的行动不负责任。这次谈话不欢而散,但是蒋廷黻的外交活动对争取完全释放蒋介石是有益的。
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便于增进斯大林和蒋介石的关系,加深了蒋介石对苏联的好感。1937年4月3日,蒋介石在上海秘密召见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感谢苏联政府对西安事变的立场,表示将尽力改善中苏关系,并请大使先生转达他对斯大林的谢意和问候。
居间斡旋 促成蒋经国回国
蒋廷黻赴莫斯科之前,宋美龄对他说,蒋介石希望滞留在苏联的长子蒋经国能够早日回国。因为蒋经国自1925年赴苏,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苏联,名为留学,实同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