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外交事业奋斗终生的施肇基(3)
辛亥革命网 2014-04-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一九三二年调任驻美全权公使。一九三五年使馆升格政府特任为驻美全权大使。
一九三七年辞任返国,六月初到沪。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年隐居上海。中日战起,任国际救济会宣传组主任。创办上海防痨协会及附设医院,任董事长。
一九四一年六月赴美,任中国物资供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年六月十二日美总统罗斯福聘为“美国、南非洲国际和平五人委员会”非美籍委员,代表美国。该委员会依据一九四○年所订条约处理将来两国间可能发生之任何争执案件。
一九四五年六月联合国在旧金山举行国际组织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任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
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年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顾问委员会委员。
一九五四年秋患脑溢血症,肢臂麻痹半截,后虽逐渐康复,行动如常,但精神从此大不如前,记忆力亦渐趋衰弱矣。一九五八年一月三日病逝于美京华盛顿。
1908年,在时任清政府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以及奉天巡抚唐绍仪的邀请下,31岁的施肇基赴任“吉林西北路兵备道兼滨江关监督”。任上,施肇基针对税收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内政上固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对施肇基来说,最繁难的便是铁路附近的主权交涉。当时控制北满的俄罗斯人,仗着武力,认为在中东铁路附近皆能行使行政权,迫使中国商人缴税。施肇基告诫中国商人,不可向东清铁路(即中东铁路)局缴税,因为路局没有收税之权。然而有一次,一名商人因拒缴税收,竟被铁路局拘禁两日,在施肇基周旋下,俄方才放人。
施肇基认为,这一切,固然是因为清政府兵力不足,不足以对俄方形成威吓,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中东铁路路权操控在俄方手中。惟有赎回路权,方能解决主权问题。 围绕东三省的路权,美、俄、日、英、清等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角力。
妥善地处理伊藤博文被刺案。1908年至1910年,施在吉林任职,任内老练妥善地处理了伊藤博文遇刺案。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两国战后争端以及共同瓜分中国东北利益,前任日本首相、韩国统监伊藤博文乘火车前往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谈判。26日上午抵达哈尔滨车站时,被朝鲜民族主义者安重根枪击身亡。事发后施肇基立即要求电报局停发所有电报,全面控制消息。同时急电北京外务部,建议在案情调查清楚之前绝不发表任何声明,“若有人问及此事,政府千万不可有‘保护不周’之道歉语句,贻日人以口实。”施并积极跟进日俄审讯,录获安重根供词之后,亲自以英文草拟新闻通稿交由北京英文媒体刊发。待到各报陆续刊登之后,施肇基方才恢复电报局正常发报,从而占据了话语权的先机,令日本人“对我报道无法辩驳,故日方对此案迄无抗议”,为国家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外交危机。
1909年10月26日,近代日本著名的政治人物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高丽义士安重根刺杀身亡,就是当年东北亚复杂政治局势的一个集中而突出的事件。施肇基对此事件的灵活应对,不仅是他任职东北期间的一大杰作,也让日本政府找不到趁机诘难清政府的口实,避免了一场外交动荡。
1841年10月16日,伊藤博文出生于日本山口县一个农民家庭。17岁前,伊藤在村塾读书,接受了“尊王攘夷”的思想。22岁秘密赴英学习海军,1864年,伊藤回国,积极为倒幕维新奔走。1873年,伊藤任参议兼工部卿,支持大久保利通等推行的“殖产兴业”等资产阶级改革主张。1885年,日本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任首届内阁总理及宫内大臣。任内,伊藤博文还主持起草和审议确定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明治宪法》及有关法案。
1894年,在国内主战派的压力与叫嚣下,伊藤在第二任内阁总理任内发动了甲午战争。在朝鲜东学党之乱时,日本以全部国力投入与清政府的战争。甲午战后,日本侵占了朝鲜及我国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翌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索取大量赔款,又割取我国台湾省。
在伊藤博文的一生中,曾经往返朝鲜与日本之间多达11次,可见明治政治中,日本与朝鲜的密切关系。而伊藤博文最终被韩国刺客所杀,与其担任长达四年的朝鲜统监一职有莫大的关系。
1909年8月,辞职后的伊藤博文伴随朝鲜皇太子在日本北部旅行。随后,伊藤博文准备漫游东三省。
1909年,日本政府派伊藤博文到哈尔滨,与俄国财政大臣可可夫切夫商谈有关吞并朝鲜半岛、进一步干涉中国内政、划分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等事宜。安重根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决心利用这次机会击毙伊藤博文。
1909年10月25日晚11点,伊藤博文乘坐东清铁路为他准备的花车,自长春动身去哈尔滨。随从有“满铁”总裁中村、总领事川上以及“满铁”理事田中等,此外,还有俄国方面派来的护卫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