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外交事业奋斗终生的施肇基(4)

辛亥革命网 2014-04-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施肇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在国内、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外交家,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没有参加过任何党派,抱定“雪耻图强”的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时整,伊藤博文乘坐的专列进站,可可夫切夫上车厢内迎接,与伊藤进行了简短的交谈。清政府方面,施肇基获悉伊藤博文到站时间后,派卫队一排往迎。施肇基因事先得知伊藤博文下车地点,因此中国仪仗队距离伊藤比俄国人更近。伊藤下车后,与施肇基握手寒暄毕,即检阅中国仪仗队。检阅完毕后,伊藤与俄国领事交谈,同时准备检阅俄罗斯仪仗队。约20分钟后,伊藤博文在可可夫切夫的陪同下走下火车,开始检阅欢迎队伍。安重根走进站台,站在俄国仪仗队后面。9时30分,伊藤博文走到俄国仪仗队前,距安重根10步左右时,安重根穿过俄国军人空隙,冲过仪仗队,相距伊藤博文五步左右,拔出手枪对准伊藤博文连发三枪。三发子弹命中伊藤博文的胸部、腹部,伊藤博文扑倒在地。20分钟后,伊藤博文命绝。

  按照施肇基的说法,伊藤博文是在检阅俄国仪仗队时被刺的,“在其检阅俄队时,有一高丽人在俄兵两排之间、日韩欢迎人群中走出,以枪击伊藤,连放数弹,直至伊藤之头垂到旁立之俄国财政大臣手臂时始止。旋又以其枪中余弹两丸击伊藤身旁之日本领事,此人臂上受伤,但未致命。”

  刺客是朝鲜人安重根,31岁。安重根被俄国兵当场抓获,被抓时,据称还高呼“高丽万岁”。当日,俄国警察在哈尔滨搜索安重根的同伙,抓获了安重根的8名同党,日本警察也在汉城开展行动,捕获20余人。经审问得知,他们都是朝鲜一秘密组织的会员,此次对伊藤的刺杀,策划周密,准备了三套方案,伊藤博文在他们的第一步中,即被刺杀身亡。

  不少朝鲜人认为,伊藤博文就是韩国亡国的元凶,对其恨之入骨。

  伊藤博文是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可以设想一下,其在哈尔滨被刺身亡,将会掀起巨大的政治风浪,卷入其中的有日本、俄国、清政府以及已经处在亡国边缘的韩国。处理不慎,即会引发世界性的舆论风潮。

  随后,他又射伤日本驻哈总领事川上俊彦、满铁理事田中清次郎和秘书官森泰二郎三人。11月1日,安重根等9名涉案者被押送至旅顺监狱,3日到达旅顺。

  1910年3月26日上午10时,在旅顺监狱处刑室,安重根被处以绞刑。

  施肇基的灵活应对。当日事发后,施肇基即派人到傅家甸电报局,命令电报局当日只准收存,不许发放。与此同时,施肇基电告清政府外务部,在此案尚未完全调查清楚之前,不要发布任何文件;若有人问起此事,千万不可出现“保护不周”等道歉语,以免贻日人口实。

  随后,施肇基设法调查案情内幕。根据朝鲜复仇团成员的口供,他们对此事策划多时,原本准备在车到哈尔滨之前轨道转弯处行刺,但一则不知伊藤在哪个车间,二则车在中国地段,恐连累中国官员。施肇基查明,此口供非常确凿,遂拟了一份英文的通讯稿,交给北京日报英文版发表。通讯刊出后,施肇基随即解除傅家甸电报局“禁电”禁令,各国通讯电稿纷纷发出。而施肇基草拟的通讯稿,是最先发出的报道,各国通讯社、报纸纷纷引用转载。因为复仇团口供属实,日本方面对此报道也无法驳斥,也未对清政府提出抗议。

  当年,施肇基年仅32岁。在处理这样一起重大的著名政治人物被刺案时,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处事作风,有着良好的大局观。观察一下此事的处理,基本上是一场信息战或舆论战,施肇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施氏晚年在口述回忆录中,对此事也有专门叙述,可见处理伊藤博文被刺案,在施肇基心目中也是个大事件。

  陈之迈先生评价说,“施先生处理这起突然发生而含有重大政治意味的案子,手法的高明,结果的圆满,委实令人惊奇。那时他仅是三十岁出头的人,而能在遇到急变之时如此镇定,好像早有计划似的一步一步去做,终于达到使日本人不能趁机向我国责难的目的,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驻美公使张荫棠辞职,施肇基被任命为驻美、西班牙和秘鲁公使,未及赴任,清廷已垮台。

  1912年3月,施肇基入唐绍仪内阁,任交通及财政总长。不久因病辞职。1914年至1920年任驻英国公使,其中并与外交总长陆征祥、顾维钧(驻美)、王正廷(广州政府代表)、魏宸组(驻比)等人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1919年巴黎和会,会后,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出卖山东的和约上签字。

  一场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席卷全国,这就是以“巴黎和会”为导火锁,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

  说起“五四”运动,不能不提及青岛。因为“五四”运动是因青岛的主权问题而引发的。1898年3月6日。在德国船坚炮利的威胁之下,中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条约规定:德国租借青岛99年,并获得胶济铁路的筑路权及沿线采矿权。对于德国在华利益,日本垂涎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后,日本于1914年夏对德国宣战,由于德国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于11月7日出兵攻占青岛,取代德国成为青岛地区的殖民统治者。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拒不归还青岛,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