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骨干魏宸组(2)
辛亥革命网 2014-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4月,以唐绍仪为内阁总理的第一任“责任内阁”成立,魏宸组出任国务院秘书长。此时,国务院已设有记者招待所,规定中外记者于每天下午2时至4时可以前往采访,由魏宸组负责接待。这一举措开创了近代中国外交发言人制度。魏充分发挥外交长才,雄辩滔滔,颇能应付一切。6月,因唐绍仪离职出走,魏宸组辞去国务院秘书长职务。此后,他积极参与宋教仁等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活动,被推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
魏宸组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与活动,使袁世凯深感恐惧,于是便采用调虎离山的策略,于11月22日委任魏为中国驻荷兰公使,以示笼络。魏宸组重新回到了外交舞台,积极推动荷兰承认中华民国。次年9月,在荷兰海牙和会准备修改《万国法典》前夕,他曾致电政府,要求从速编订法律,提交海牙和会,加入《万国法典》,以为收回领事裁判权创造条件。1913年12月,魏宸组因积极参与反袁活动,被袁世凯免去公使职位。
魏宸组是拒签“对德和约”功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7年2月初,美国宣布对德绝交,进而对德宣战。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北洋政府出现分歧。2月13日,主张追随美国对德绝交的国务总理段祺瑞,在国务院成立国际政务评议委员会,魏宸组应聘参加,专事研究参战之外交问题,再次回到了外交舞台。8月,他成为国务院成立的“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50名委员之一。12月,新任外交总长陆征祥,委任魏宸组出任外交部“和议筹委会秘书长”(一说“欧战和议筹备处处长”),积极筹备和会事宜。1919年1月5日,出任中国驻比利时公使。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代表参加。当时由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派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代表团委员长,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为代表,同时请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广州革命政府也派代表。孙中山派王正廷为代表,派我的岳父曹霖生为代表团秘书长。曹霖生是宋庆龄的表舅,1917年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学校,在广州参加革命政府工作,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在他旧存的资料中,有述及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的一些情况,兹略加整理,公之于世。主持巴黎和会的有一个协约国最高议会,由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任主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国务卿兰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外交大臣贝尔福,意大利首相欧兰都和外交大臣沙巴诺,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任副主席。1919年1月28日,和会讨论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时,中国代表团被邀参加,陈述中国政府的主张大致如下:(1)德国放弃1901年由八国联军同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所得的特权和赔款,以及在天津、汉口德租界和中国其他地方(除胶州外)所有的房屋、码头、营房、炮台、军火、船只、无线电台及其他产业(使署领署不在其内),并将1900年和1901年所夺取的天文仪器一律归还中国。(2)中国非经署名于1901年条约各国的同意,不处分北京使馆界内德国人的产业。(3)德国承认放弃汉口、天津租界,中国允准两处租界辟为各国公用。(4)德国对于中国或任何与会国政府,不得因在华德人被幽禁或被遣回及因德人利益于1917年8月14日被没收或被清理之故,而有所要求。(5)德国放弃在广州英租界的产业,让与英国;并放弃上海法租界内德人学校产业,让与中法两国。关于山东问题,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向和会要求继承德国的权利,提出:(1)德国在山东胶州的各项权利、所有权、特别权利,以及各国于1895年3月6日及其他年份与中国签订有关山东的条约中所得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线等权利都让与日本。(2)德国在青岛至济南铁路所得的各项权利,连同用矿权、开采权,一并让与日本。(3)青岛至上海及烟台的海底电线,无偿让与日本。(4)德国在胶州的一切动产与不动产,无偿归日本所有。 胶州是中国的胶州,青岛是中国的青岛。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借口有一德国教士在山东曹州遇害,即派兵占领胶州。旋清政府将胶州租与德国,定期99年。此后德国人在此筑铁路、开矿,竭力经营。至欧战开始,中国先宣告中立(至1917年8月对德宣战),日本不顾国际公法和中国的中立国立场,悍然出兵攻占胶州,且接管所有德产,并声明以后交还中国。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均归无效。后来,袁世凯醉心复辟帝制,乞援于日本,竟然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就在这二十一条中,也言明欧战结束后交还胶州。但1919年欧战结束,日本却提出要把胶州让与日本,纯属无理要求。陆征祥在和会上严重抗议,并提出一份长篇说帖,说明理由。主持和会的美、法、英、意等国对此均作壁上观,说帖终被搁置。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以陆征祥为首,包括代表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发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辞去代表职务的电报给徐世昌,并通电各参战国家,说明拒绝签约的理由。巴黎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时,中国代表拒绝出席。他们给徐世昌的电文是:“和约保留签字,我国对山东问题,自5月26日正式通知大会,依据5月6日祥在会中所宣言维持保留之后,迭向各方竭力进行,迭经电呈在案。此事我国节节退让,最初主张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在约外,又不允;改为仅用声明,不用保留字样,又不允。不得已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而有妨将来提请重议。岂知时直至今午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国领土完全及前途安危关系至巨,祥等所以始终不敢放松者,固欲使此问题留一线生机,亦免使所提他项希望条件生不祥影响。不料大会专断至此,竟不稍顾我国纤微体面,曷胜愤慨。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内省既觉不安,即征诸外人论调,亦群谓中国决无可以轻于签字之理,详审商榷,不得已当时不往签字。当即备函通知会长,声明保留我政府对于德约最后决定之权利等语,姑留余地。窃惟祥等猥以菲材,谬膺重任,来欧半载,事与愿违,内疚神明,外惭清议,自此以往利害得失殊难逆睹。要皆征祥等奉职无状,致贻我政府及全国之忧,乞即明令开去祥外交总长、委员长及廷、钧等差缺,一并交付惩戒,并一面迅即另简大员,筹办对于德奥和约补救事宜,不胜待罪之至。”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作为战胜国,中国组成了由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任全权代表的代表团。在和会期间,魏宸组一直坚定地站在陆征祥一边,为维护代表团的稳定做出了贡献。4月30日,当操纵大会的英﹑美﹑法等国列强,决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并写入“对德和约”后,中国代表团关于山东问题的努力宣告失败。此后,魏宸组与其他代表,为给解决山东问题留一线生机,做出了各种努力。6月28日,是中国外交史上令人难忘的日子,中国全权代表集体缺席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仪式,拒签对德和约,以抗议和会不公正对待中国。他们的爱国行动被永远载入了中国外交史册。
1919年12月,魏宸组随同陆征祥回国,报告参加巴黎和会经过。在国内,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次年9月,魏宸组被政府加派担任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他及时向政府建议,应提出俄国庚子赔款和德国湖广债券问题,交国联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