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骨干魏宸组(3)
辛亥革命网 2014-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魏宸组向政府索饷的先锋官:1921年6月,魏宸组辞去中国驻国联代表职位。7月,被调任中德复交后首任中国驻德公使。9月,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魏宸组等中国九位驻外公使联名致电国内,公开呼吁停止内争,一致对外。这一举动,对中国成功出席华盛顿会议起了积极作用。1925年6月,段祺瑞干将——“考察欧美各国政治专使”徐树铮到德国访问,在留德学生的强烈要求下,魏宸组以生命担保,签下保证书,不让徐树铮借款、购军火、缔结有损中国权益的任何条约,使徐树铮在德国空手而归。此时,一些留学生参加德国共产党抗议中国上海公共租界巡捕血腥制造“五卅惨案”的会议,结果为警察逮捕,虽然立即被释放,但魏宸组为此事专门向德国外交部抗议,要求罢斥负责警官、德国政府正式道歉、赔偿被捕学生损失等,维护了中国在外侨民的利益。
然而,在德国公使任上,魏宸组也遇到了最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之事——北京政府长久拖欠使馆经费。自1921年下半年起,魏宸组等中国驻外使节就没有收到来自政府的汇款。魏宸组只得在德国四处挪借,甚至将家里积蓄都垫光了。他屡次向政府催促,却无成效。最后,驻欧使节集议,决定集体向政府讨薪,要求拨付积欠经费,并推举陆征祥、陈箓、魏宸组三人回国索讨。1923年12月,魏宸组先行回国,充当了先锋官。可是,此时的北洋军阀各派系争相操控政府,热衷于内战,对于魏宸组只是敷衍了事。返回任所后,拖欠一如往常,魏宸组深感毫无脸面,又借贷无门,难以维持局面,最终于1925年11月辞去公使职位。回国后,他被派任督办全国铁道筹措事宜。北洋政府垮台后,脱离官场。
1937年1月,欧洲局势日益紧张。南京国民政府为随时了解国际风云变幻信息,委派定居比利时的魏宸组出任驻波兰公使。于是,一度退出外交舞台的魏宸组再次出山,站在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外交第一线。1938年10月,魏宸组身体不适回国,结束波兰公使任职后,魏宸组向亲人们表达了落叶归根,告老还乡的愿望。1939年,二战爆发后,他携夫人辗转回到祖国,居住在上海霞飞路1968号的私宅里。1942年8月,在上海病逝,享年64岁。
魏宸组于1942年在上海病逝后,其弟魏仲祥从苏联定制水晶棺装殓遗体,走水路运回武汉,安葬在原青山八吉府乡魏家湾村的魏家墓园中。次年,魏夫人黄太素也在上海病故,其家人又赶至上海运回夫人遗体,与先生合葬。2011年在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修建了他的衣冠冢。
魏宸组的夫人名叫黄太素,又名黄玉梅,武汉大堤口人。婚后,两人生有两子。长子在北京出生,取名魏燕生,又名魏需孔。次子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取名魏卜生,又名魏需卜。魏燕生后来娶了一个德国女子,随妻去了德国。次子魏卜生则在上海迎娶了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女蒋华(钱学森夫人蒋英的妹妹),后定居比利时。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社区公益之星,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齐鲁书香之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