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澄量所建私人藏书楼——五桂楼
辛亥革命网 2013-05-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黄澄量终身未仕,笃志好学,无书不读,师事孙罄、诸重光等人。聚书达五万卷,筑藏书楼五楹,名为“五桂楼”,是浙江著名藏书家之一。著作有《姚江书画传》、《四明者旧传》等。著称者当是《五桂楼书目》四卷。
黄澄量清著名藏书家。字式荃,号石泉,一号石谷。浙江余姚梁弄人。诸生,曾宦游京都。平生不置产业,自幼好读书藏书,笃志于学,平素生活勤俭。却不惜重金购置善本古书,所积达1514部,计6万余卷,亦多宋、元、明善本,所藏古籍按经、史、子、集顺序排列。因慕远祖宋时号五桂者昆季五人,人称“五桂”,在嘉庆十二年(1807)建藏书楼名“五桂楼”。因其周围有四明山七十二座山峰环绕,又名“七十二峰草堂”。楼中藏书最多达到6万余卷,其中《明文类体》在清朝文字狱时期保存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议,最为史家看重。“五桂楼”仿“天一阁”的建筑格局,三层三楹明式风格,该楼为江浙著名藏书楼之一,仅次于范氏“天一阁”,故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阮元《黄氏五桂楼藏书目序》称,黄澄量“慕远祖宋时号五桂者昆季五人并著清望,遂以五桂名楼”。自称其藏书规矩不同于天一阁。《五桂楼书目》题识中自谓:“余既构楼三间,以藏此书,盖欲子孙守之,后世读楹书,可登楼展视,或海内好事愿窥秘册者,听偕登焉。”子肇震,继父志,增书万余卷。孙安澜,按经史子集整理,计有1514部。
梁弄五桂楼
梁弄镇洞门弄内有座五桂楼,誉称浙东第二藏书楼,地位仅次于宁波的天一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你来到梁弄的仿古大街正蒙街,站在街心花园往南一望,就能看到五桂楼标志性的高飞檐角。接着按图索骥,在苗条的小弄里转几个弯,便到了五桂楼。它内敛,不张扬,没有醒目的装潢,从外面看只是一幢高大朴素的双层老楼;它四周紧挨的都是民宅,就像当年它对前来求阅的人提供方便一样,来者皆欢迎。
五桂楼是一幢清代木结构建筑,系俚人黄澄量为藏书而建造。为何楼名称“五桂”,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南宋时,黄氏廷美的五个儿子同科高中进士,同朝为官,名噪一时。后五子衣锦还乡,宋高宗皇帝赠《五子还乡诗》一首,诗中有“仙藉桂子香”之句,于是就有“五桂传芳”的称誉。黄澄量对五位远祖很敬重,就把这座新建的藏书楼取名为“五桂楼”。
该楼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建筑占地面积107平方米,通面宽10.3米,勾连搭屋顶呈“众”字形,利用中间暗阁来隔热防漏、珍藏善本,对战乱时保存古籍起了极大的作用,也成为古代房屋建筑之一绝。用五马山墙以防风火。这种简洁实用的设计,加之严格的书籍管理制度,让五桂楼在漫长的年月中安然免于任何火灾,乃是书楼之幸,余姚之幸。它的前后都有4米高的围墙,围墙东西两侧有大门,西侧为正门。进门便是卵石铺就的庭院,南端筑有花坛,饰有石刻“八骏图”、“麒麟送子图”。庭院中栽有桂花、柿树、天竺、兰花,绿荫婆娑,花香袭人,灰尘不蒙,市声不喧。东西两边有石桌假山,月季云竹,窗下板墙有图案浮雕,使整座五桂楼更显得幽静、古朴、清雅,是读书、养心之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