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澄量所建私人藏书楼——五桂楼(2)
辛亥革命网 2013-05-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楼下为三楹统间前后分隔,前厅为讲学会文之所,后厅是楼梯,楼上有书柜二十四架,藏有五万多卷古书善本,名画碑帖和手抄本,有木雕板近百块。有暗阁,明看两层,实为三层。据传,凡遇战乱,善本多藏于屋顶上暗阁,暗阁中至今仍保留着“柱百竿”一根,长9.8米,竹竿上记着当时建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和梁架构件的符号,相当于现代的建筑图纸。正南装有三道窗,第一道为木板窗,第二道为玻璃窗,第三道为纱窗,以防晒防潮,使得五桂楼珍本得以保存至今。五桂楼于1981年6月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升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五桂楼眺望,可览四明七十二峰,故又名“七十二峰草堂”。厅前悬挂的“五桂楼”匾额是黄澄量挚友,清代诗人、书画家胡芹所书,书法笔力雄健,遒劲挺拔。“七十二峰草堂”为清代书法家吕屐山所题。西侧原有书房两间,名曰“爱吾庐”,后扩建为五间,雕梁画栋,卷蓬饰顶,建造讲究,名称“梦花书屋”,与五桂楼相互辉映,为黄澄量居室和会友、书写之所。东侧有平房五六间,为当时工匠雕版印书所用。另建有厨房和家人居室,周围圈以围墙,形成古朴优雅的建筑群落,是典型的江南书香门第。
五桂楼“藏书之富甲越中”。读书修身是立德之本,供人传阅是立了教化之功,传芳百世,誉莫为过。当年黄氏家族把所藏之书向外开放,凡有文人学士前来查阅,悉供方便,还为远道而来的读者免费提供膳宿,打破了一般藏书家只藏不阅的陋规,这一功绩着实见证了“富甲越中”的另一层含意。由此,吸引了众多的人文学士,不辞远途劳顿,跋山涉水前来梁弄,以一登五桂楼为快。
黄澄量死后,他的儿子黄肇震继承父志,继续收集书册,使五桂楼藏书增至六万多卷。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东征浙东,梁弄地处进军要道,五桂楼藏书遭受失散。后又有孙黄联镖、曾孙黄安澜重收散失的书籍,添买善本。经多年努力,终于恢复到原来的规模。光绪年间,五桂楼编印《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藏书分经、史、子、集,各类书籍1514部,其中颇多的是宋、元、明的善本,它揭示出了五桂楼书籍的收藏情况,在目录学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五桂楼的藏书不仅在图书文献上有较大的价值,对当前及日后的科学研究也有重大的帮助。清代一首咏五桂楼的诗所说:不减琅琊福地居,四明山翠护图书。夜深定做金丝响,劫火珍藏未烬余。
“七十二峰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