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长子:父亲的一生是小事累积出的高山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梁爽 查看:
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党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最为长寿,终年90岁。在那个纷乱的时代里,他与李大钊、陈独秀走过同样的人生道路,由读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本留学,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再回国革命。
此后数十年疾风暴雨中,战友和同道者纷纷倒下或落伍。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董必武站在毛泽东身旁,成了这划时代场面中仅有的两位“一大”代表。
董必武的长子董良羽今年73岁。昨日,董良羽在父亲一手创办起来的武汉中学校内,同记者聊起了父亲生前的点滴。
中秀才“没什么了不起”
董必武晚年照
1886年3月5日(清光绪十二年农历正月三十),董必武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后改为红安)县城南街一个教书先生家里,家中并不富裕。董必武辈名贤琮,学名用威,号壁伍。在参加辛亥革命前后,为表示革命决心,他摒弃原号,用谐音“必武”。
董必武自幼聪颖慧敏。五岁时,父亲在一家私塾教书,董必武时常去玩耍。一天,父亲考就读的学生们背《三字经》,无一人能背全,在门外玩耍的董必武就大声代他们回答。
17岁时,董必武考中秀才。在当时,获取功名是进入仕途的开始,乡亲邻里在县城东门放鞭炮迎接,表示祝贺,董必武却对这套老规矩不以为然,他认为中了秀才“没什么了不起”,故意绕道回家,要父亲向亲友、邻里说明,拒绝收礼物。
1905年,董必武放弃了刚刚取得的教师行业,考入了张之洞办的文普通中学堂。在校读书期间,他被列为最优等五名之中的第一名。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在给宣统皇帝的奏折中,保奏董必武为“拔贡”,“拔贡”经朝考合格,便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但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董必武不愿在“功名”场中混迹,于是继续留校学习。后来,董必武应陈逵九之聘,到黄州府中学教英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