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长子:父亲的一生是小事累积出的高山(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梁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董必武的长子董良羽今年73岁,回忆了父亲的一生,董良羽感慨万千。他说:“父亲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服务,是真正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的,

  “不能看的政府注定要灭亡”

  在董必武尚不满10岁时,发生了“麻城教案”。当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为所欲为,官府却不敢动他们一根毫毛。以传教士奸占民女为爆发点,两村民趁端午节看会的机会,将洋人传教士殴毙,当时,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官府认为打死“洋人”是罪中之最,将两人处以极刑。这件事在董必武的心目中,播下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清朝的火种。

  1903年,一位考生到黄州府应试,进场时对搜身的制度不满。门卫强行检查,并当众加以侮辱。考生骂道:“士可杀,不可辱,你敢打人吗?”主试正在点名,便叱问道:“谁敢放肆,将他驱逐出场!”门卫们用高跟皮靴踢考生,因踢中命门,考生顿时气绝。事后,主试指使门卫们抛尸灭迹,因而引起公愤。亲眼目睹此次风潮的董必武,对封建制度与官吏失望了。

  接着,董必武到武昌应乡试。因初到武昌,不认识路,他便在衙门口的牌子前仔细观看,不料门口的衙役见董必武穿着破旧,便将他抓住,以“窥探”的罪名打了一顿。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一个连看都不能看的政府是注定要灭亡的”。于是,临考前夕,他怀着满腔怒火,挑着行李,弃考回乡,决心同取功名做官的道路彻底决裂。

  “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在“居天下之中,当四战之地”的武汉爆发了。武昌起义后的第三天,已经由黄州府中学返回黄安的董必武闻讯,心情无比激动,愤然剪去头上的辫子,表示和清廷势不两立的决心。当天,董必武收拾简单的行装,连夜赶赴武汉,投身辛亥革命

  “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扭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这是董必武1916年再次离家出走重投革命时给四叔留下的一首七绝。投身辛亥革命,就是董必武“走天涯”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

  起义军占领汉口后,由詹大悲主持汉口军政分府。董必武与詹大悲早就相识,到汉后,便在军政分府军需部任职。自10月16日至10月底,革命军同清军在刘家庙、三道桥一带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双方死伤数千人。董必武在刘家庙的第一粮台工作,专办运输粮秣械弹等接济事宜,他还亲自参加了三道桥附近的战斗。

  1912年春,袁世凯篡国,辛亥革命遂告失败。董必武为此深感苦闷,同时也继续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经过李汉俊的介绍,董必武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新思潮的书刊,最终,他得出结论:中国革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创办武汉中学

  1919年,董必武、张国恩拟从办中学开始,徐图扩充。白手办起一所中学,在当时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他们先后联系了数位同乡或同学,逐步解决了校址、校舍、开办费等问题。武汉中学的开办经费全部是在创办人中募集。

  董必武因手中无积蓄,便将身上唯一一件御寒的皮袍子当去,又找在山西当排长的表弟借了点钱,才将“份钱”凑够。经过一系列紧张的筹划,1920年3月,学校正式开始招生授课。开学后,董必武指导学生会主办《武汉中学周刊》,用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常识,发表反帝反封建的文章。

  “金石长不朽,丹青本无双”,这副对联的横幅写着四个大字:“朴诚勇毅”。为了以革命精神培养训练学生,董必武提出以这四个字作为校训。为了克服学校经费上的困难,董必武带头不支薪,其他教职员也都是低薪或不支薪。这所新型的学校吸引了湖北的黄安、麻城黄冈、河南的新县、湖南的华容等县的工农子弟和进步青年前来求学,培养出了一批革命人才。

  在汉筹建共产党组织

  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经过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积极活动,上海出现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李汉俊写信约董必武在武汉筹建共产党组织,领导武汉地区的革命运动,董必武当即应约。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