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沃华夏 丹心照汗青:忆辛亥先贤李廉方(3)

辛亥革命网 2012-06-18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罗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外祖父李廉方,名步青,字廉方,湖北京山人。20岁中举,1902年去日本留学,并追随孙中山和黄李廉方兴从事革命,是同盟会成员之一。他亲身

     他在主持“鄂故丛书”的编辑工作期间,作为辛亥革命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之一,特别专题编撰了《辛亥武昌首义记》。全书节目十二条,脉络清晰、文字洗练、叙事详实,并附有明细的大事年表、人员名册等,历历了然,足彰先烈之耿光备国史之甄采。所收资料分上下卷,有湖北通志馆1947年刊本,后有台北大美印务公司1961年印本,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他是一位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土壤中培养出来又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其重点研究对象的学者,自然与中国传统的地方志有着不解之缘。这种缘分可以说从他少年时代就开始结下。他在家乡京山、天门读书时,就从父辈、师长及乡亲那里传承了不少本地的历史、地理及文化风俗方面的知识和理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两度任职开封达十余年,对当地方志十分了解。尤其他主持开封实验区工作时,为推行新教育方法,全面地掌握当地地理和民俗风情,编辑了大量的供实验用的乡土教材和调查报告。这些资料在客观上对修编史志极为重要。其史料价值至今仍为汴京方面志界人士所称道。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李廉方对湖北方志的建设亦有重大贡献。特别是他撰写的《新修京山县草例》、《京山新志•舆地志》的式例,成了鄂省诸县编修新县志的范本。他编辑出版乡土资料的最初意图并非仅为修补地方志,更主要是着眼于小学教育、民众教育的改进和实验。“廉方教学法”最重要的课程组织是“单元活动”,分为学校、家庭、身体、社会,主要内容皆取自地方志。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进而全省、全国,方能爱乡爱国。他提出,要使教育走出学校成为社会之事,要解决民众的文盲问题,要在充分重视中国化、地方化情况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和现代的东西。他指示实验人员在民众教育的研究和改造问题上,必须先就本地社会状况进行各种调查,然后决定教育实验的方向和内容。这些观点和举措,是他报国为民的思想和教育与现实结合的“实用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抗日战争期间,李廉方随教育部入川,担任长江流域小学流亡教师教学指导、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此期间,他与教育界旧友——中共代表董必武、林伯渠等过往较密,在学识、为人、教育、形势诸方面多有共识。他勤政务实,而在参政会上不提案、不发言、不举手,时称“三不”参政员。武汉解放前夕,李廉方与张难先、李书城等发起成立“湖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呼吁国内和平,并带头发起“赞成中共八项和平条件”的签名运动,以后又投入反搬迁、反破坏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廉方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之后积极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竭诚奉献。

     1958年12月27日,李廉方老人病逝于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今协和医院),享年80岁。今在武昌蛇山北麓昙华林处湖北省中医学院内尚存“李廉方花园山故居纪念馆”旧址。

     素怀凌云志,补天洗胡沙。毕生勤奉持,鞠躬新中华。李廉方从20世纪初到建立新中国的历次政治运动如辛亥革命、反袁复辟、北伐战争、抗日救亡、国共合作、迎接和建设新中国等,始终站在民主正义和民族革命的进步立场,同反动的势力和政权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勇敢、坚定、旗帜鲜明,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战士。他同时是我国近现代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资深学者,一位辛勤耕耘育才树人的杰出教育家。他以毕生的奋斗,奉献给民族崛起、华夏振兴之伟业,浩气贯长虹,功绩铸丰碑。(此篇为李廉方外孙罗平、孙女李美提供资料,胡香生先生协助组稿,转自《湖北文史》总第九十一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