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的祖父万声扬

辛亥革命网 2010-10-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万志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祖父万声扬,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的伟大斗争。在他逝世70周年和辛亥革命百年即将到来的今天,追思他的一些往事,既是后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民主共和国,它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我祖父万声扬,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的伟大斗争。他一生追求民主、科学、进步,是我省民主革命知识分子先贤中德高望众、声誉卓著的人物。在他逝世70周年和辛亥革命百年即将到来的今天,追思他的一些往事,既是后辈对先贤们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后来者表示: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努力、继往开来。

  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万声扬(号武定),湖北黄陂五通口人,幼承祖训,立下“读书报国”的志向。17岁(1895年)中秀才,19岁时进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当时正是满清末年,清政府昏庸、腐败,迭次丧权辱国;民愤沸腾,国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是年黄兴也进入两湖书院学习,他们皆为热血青年,忧国忧民,寻求救国之路,故志同道合,结为知交。在此期间万声扬还参加了吴禄贞在武昌花园山举办的“反清”秘密集会,吸收学生、士兵参加,并由李步青、耿伯钊和万声扬三人主持定期集会,“畅言维新,畅言革命”。

青年万声扬

  1902年7月,黄兴、李书城、万声扬、李步青、张继煦等30多名湖北学生,被选派到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师范。在留学期间,他们在东京发起、创办《湖北学生界》月刊,宣扬革命理论,鼓吹革命运动。同时将《猛回头》、《海天潮》等10余种各省留学生所办刊物,大量秘密传入国内,唤醒国人,许多人相继加入革命团体,其中湖北军、学两界及知名人士奋起参加组织者最多。致使湖北清廷当局,深受震动,惶恐不安。

  1903年 5月,当黄兴、李书诚、万声扬、李步青、金华祝5人毕业回到湖北晋见知府梁鼎芬时,梁面对5人,大肆斥责,不予任用。其他四人愤赴各地继续宣传革命。万声扬则愤赴上海,开办“昌明公司”(任总经理)。以经营中外典籍,编辑出版教科书等为掩护,秘密进行输送革命刊物,为革命筹集经费,为迎送留学生回国或出洋的革命联络据点。1903年,昌明公司在上海所登广告称:“总办万武定为卒业归国之热心负望者,诸事自能体谅周到。”一批爱国志士集于此,远自东京,近自上海,莫不互通声气。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万声扬毅然加入为会员,奔走其间,“鼓吹革命主义,传播中华民国思想”。他支持李步青在武昌花园山主持的“花园山聚会”,将“昌明公司”购买的幻灯机,运回武昌放映“时事新闻”,传递与宣传国内外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由耿伯钊、吴禄贞等任解说员,启迪和培养了一大批湖北军界、学界的革命青年。这些人在后来的湖北革命团体(如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和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湖北军政府成立,万声扬被推为军政府顾问,后被推为政事部文书局长,负责重要文告起草与颁布,许多“军政府示”都是他亲手所写,一时“武昌城内遍贴布告,往观者为之途塞,欢声雷动”。11月3日 ,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场举行拜将仪式,委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万声扬被任命为总司令秘书。保卫战失利,汉口、汉阳失守,黄兴去上海,打算借兵援鄂。随后万声扬与汤化龙、李书城等六人同时也去上海,住在昌明书店,讨论援鄂方案。此时,湖北军政府还决定:“在国内募军事公债四百万元,年息四厘,十五年还清,委万声扬等赴沪募集。”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万声扬任陆军部秘书,对黄多有辅佐。4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临时国民政府人员北迁,万声扬被派到陆军预备大学堂(后改名为陆军大学校)任教。其间与黄兴、李书城等多有往来,他在北京“联络活动”,联合许多爱国人士,积极支持由孙中山、黄兴发动的倒袁的“二次革命”和黄兴蔡锷的“云南起义”。后倒袁运动失败,黄兴等人相继谢世,我祖父悲愤痛万分,暂作隐避任教。从1901到1915的15年间,万声扬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辛亥革命运动,奔忙不止、不离不弃,建树颇多、功绩显著。

  声誉卓著的教育家 

  万声扬、黄兴都主张:“欲谋国家之发展,莫先于教育”。万声扬有倾心教育,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宿愿,所以,1907年梁鼎芬去职后,他于11月回湖北任两湖优级师范理化专科学堂堂长(校长)及支郡师范学堂丁堂监学(教育长)。他兴办新式学堂,改革课程,并聘请了一批“博文广见,学有专长”的名流和新型师资任教。在理化专科学堂,他推行西学,亲自主讲《大代数》,逻辑推理、严谨演算、启发诱导,“‘计算之学’名重一时”。

中年万声扬

  与此同时,他又在武昌三道街成立数学研究所,自任所长,吸收同志,切磋学问,编辑国内新学堂需用的各种教科书。他所著的《中学适用算术新教科书》、《代数》等,均为清末和民国初的通用教材,并给本省科技启蒙教育奠定了基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