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的祖父万声扬(3)

辛亥革命网 2010-10-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万志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祖父万声扬,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的伟大斗争。在他逝世70周年和辛亥革命百年即将到来的今天,追思他的一些往事,既是后

  上任后,他首先抓了灾情调查、灾民救济、城市清理、商业恢复、防疫治病、学校上课等汉口水灾后的民生问题,“稳定人心、稳定秩序”。还尽快拿出并批准了汉口《堤防维修》专题报告及《本年秋季种痘预算书》。但市政府没钱,须省财政拨专款才能实施(此时虽叫特别市,但建设经费由省财政管理)。正在他辛勤奔忙了三个月后,同年7月,“一纸令下”:汉口特别市又改成省属的普通市。这一变动,市政府管理人员由156人,减至40人;经费被“奉令裁减”,由月支二万三千余元,改月支一万七千余元。就连向省政府呈报的灾后最重要的“本年秋季种痘预算书”,也被以“库款奇绌停办”。其它的一些治理、振兴汉口的工作也就更难展开了。而且大量和反复的“移交”工作,使我祖父处于我祖母所说的“三个月的市长,六个月的移交”的繁难境遇,加之官场请托频繁,事务穷于应付。他又廉隅自持,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人格依附,唯蒋马首是瞻,十分厌恶,难以为伍。于是,任职6个月后,于同年10月去职,乃两袖清风而去,在湖北省禁烟委员会任委员,不拿工资,只有“车马费”。

老年万声扬

  墨迹留江城的书法家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20周年,在1931年前后几年里,我祖父同湖北学界、政界的知名人物汤化龙、何成濬、李书城、耿伯钊、张继煦、万耀煌等人筹划,并进行“辛亥革命纪念性”建设,以记住“民国缔造的艰难”。这些建设有:位于武昌的孙中山纪念碑(蛇山南麓)、拜将台的八角纪念亭(阅马场)、武昌(阅马场)汉口(三民路)的孙中山铜像和武昌(蛇山奥略楼东)的黄兴铜像。我祖父还为不少纪念性建筑留下了笔迹,我母亲(索靖华武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曾告诉过我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1985年10月30日晚,我陪母亲看武汉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新闻报道中有湖北省及武汉市各界人士将黄兴铜像移到龟山一事,提到黄兴铜像最初建于1933年。看到这里时,我母亲说了下面一段话:“1933年,我在北京生了你姐姐,你姐姐一岁后,我第一次回湖北武汉。大概是春末时的一天上午,大约有上十个人,抬着一块大石头,抬到我们家二楼,那时我们家住在武昌府后街23号。下午,你爷爷就坐在一个凳子上,用毛笔在那个石头上写什么。你爷爷每次写字,我都去看,有时帮他磨磨墨、牵牵纸。当时,我过去一看,他腾写的是‘黄克强先生像赞’,该‘像赞’是你爷爷起草的,当时行营主任何成濬看过,落款是由蒋介石领衔。我还问:‘父,为什么不写上您的名字?’你爷爷微笑说:‘应该写他的名字。’”母亲还说:“1981年,我70岁时,到武昌黄鹤楼剧场看戏时,还去看了那座铜像,看到铜像周围的字,还是你爷爷所写的那些字,只是落款被抹掉了”。在交谈中我母亲还告诉我说:“你爷爷文笔好,书法受到大家的推崇,他曾告诉我:‘武昌蛇山洞上的‘武昌路——落款黎元洪’的字是他书写的;还有武昌阅马场前的孙中山铜像上的字也是他书写的。’”。1933年武昌首义名人耿丹墓的纪念碑下部,有何成濬、孔庚、李书城、万声扬所题的祭文。母亲说的这些事不足为奇。

  我祖父一生清廉,不慕利禄,两袖清风,数十年如一日。一个人要想在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为人们敬仰与缅怀,则更难。祖父万声扬做到了这一点,足为后世楷模。

  附:把写作此文的一点情况,说明如下:

  我的祖父万声扬有四子三女,长子万卓恒一生未娶,次子万超恒生有一子一女(即我和我姐姐),三子、四子都没有孩子,我是他唯一的孙子(今年已72岁)。解放后,我们家人都不在意公开提起万声扬的往事,家人也没有写过什么回忆录。后来由于国家重视辛亥革命重大意义的宣传,其他人在写辛亥革命纪念文章时,常常提到万声扬的名字,有些内容不够完整,所以在他逝世70周年和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际,特将原收集的资料整理成此文,以表缅怀和纪念之情。此文内容主要来源于三姑妈万圣寅(91岁,健在)、我母亲索靖华(已故)和堂叔万启宇(已故)的讲述,以及参阅了资料贺觉非编《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