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为纪念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李铁映 查看:
中国史步入近代的历程是艰难而屈辱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迫使古老的中国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联系,一步步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上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样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是阻碍、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势力。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辟发展的道路。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通过现代化运动以实现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
从民主革命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真正起点。毛泽东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以前的革命斗争,都没有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明确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更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只有在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了反映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反映近代中国时代特征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标志的革命纲领,有计划地领导了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武装革命斗争,最后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将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引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轨道。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也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它的历史进步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闸门。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政治现代化扫除了制度性障碍,并做了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冲击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法令:再加上革命之后孙中山、黄兴等人致力于民生主义和实业建设,使民国初年出现了“振兴实业”的热潮。民国的建立与帝制的废除。不仅仅是政体形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民主共观念的深入人心。孙中山曾明确地宣称:在建立民国以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从此,帝制将不复存在于中华大地,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的败亡。便是最好的铁证。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并没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给中国带来独立、民主和富强。但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给此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特别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激励了几代中华儿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肯定一直是主流。然而,最近几年。在这个主流基调之外出现了一个极其不和谐的声音,即所谓的“告别革命”说。论者宣布要告别一切革命。不仅要告别法国大革命。告别俄国十月革命,也要告别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以后的一切革命。所谓“告别”革命,就是否定革命。奴隶们不要反抗,不要造反,应该认命,甘当奴隶。按照“告别”论者的说法,历史上发生过的革命是可有可无的,与其崇尚革命,不如推崇改良,如果改良搞得好。革命是可以避免的。就辛亥革命而言,他们认为: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革命的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显然,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者观察历史运动的看法,它完全无视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客观历史运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革命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不是随心所欲可以创造出来的。也不是随心所欲可以制止的。更不是由什么人宣布否定就可以否定得了的。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革命运动,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产物。辛亥革命也不例外。的确,20世纪初年的中国确实存在着革命与改良两条政治道路的选择。两条道路之间也曾有过激烈的斗争。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时,立宪派人士大都从对清政府宪政改革的绝望中自然地转到革命阵线中来,是历史抛弃了康、梁的“君主立宪”之路,选择了孙中山的“暴力革命”道路。20世纪初年的中国历史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谁也“告别”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