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为纪念辛亥革命(4)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李铁映 查看:
褒贬是非,扬善惩恶,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之正义与史学家之良知。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评价历史人物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我们提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要实事求是,尽力做到客观公正。“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正确的历史观,是史家的基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的科学的态度,一切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不饰非,不溢美,才有可能得出平实公允的结论,恢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继续推动辛亥革命历史的研究。辛亥革命已经有了90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也有了90年的历程。经过学术界长期不懈的努力,辛亥革命史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形成了所谓的“学术高原”,如何进一步发展、深入,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在新世纪已经到来的时刻,我们应当理性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努力将辛亥革命史的学术研究推向前进。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回顾90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成绩固然很多,问题也还不少。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观问题。以往一些历史评价的偏差失误,根本原因就是历史观的偏向与错误。只有一切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使辛亥革命史研究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并能一步步地走向真理。
其次,开阔研究视野。拓宽研究领域。辛亥革命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事件,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变动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性转型,不是单纯的政治史研究所能解决的问题。当时的世界,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中国已和世界发生了许多深刻的联系。外国列强不仅纷纷进入中国。还不断干涉和吞蚀着中国。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如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从而拓宽研究领域。事实上,近年来,现代化理论与一些其他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已经使辛亥革命史的研究逐渐摆脱了以往单纯的政治史研究取向。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心态史等多元取向,更为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就为辛亥革命史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其中不少领域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有待于学术界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当然,就政治史研究而言,也远远没有达到穷尽的地步。不仅辛亥革命本身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立宪运动、清末新政等,也都需要加强研究,提出新的认识,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
我们的眼光不能仅停留在辛亥革命历史本身。研究辛亥革命历史,要与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辛亥革命后由于孙中山先生的努力,由于辛亥革命所造就的精神力量,近代政治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合作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两次国共合作都带来了中国的解放和中华民族振兴的机遇。这种机遇,同时给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发展条件和活动舞台。但是在历史的机遇面前,由于中国共产党一贯代表了中国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我们党的奋斗是孙中山先生选择的继续,是辛亥革命选择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历史选择的继续。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上做出的成功探索,是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历史道路探索的结果。对这个历史过程。我们也要努力研究,提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再次,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近20余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国际学术交流。通过这个途径,我们不仅让国际学术界了解了我们的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译介了国外学者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借鉴了一些好的研究经验,引进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这些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后,我们应继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学习、掌握外国学者的研究方法。让辛亥革命史研究进一步走向世界。
最后,史家要关注现实。历史学虽然有其自己的独立品格,但是,历史是连续发展的,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现实离不开历史,历史学也离不开现实,历史学家应关注现实。现实中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运动、历史上的社会现象。这是这门学科本身所规定的。但是历史学家也要解放思想,要借助今天科技发展的水平,要借助一切最新的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比如,在辛亥革命历史研究上,建立有关辛亥革命历史资料的权威数据库,使这种数据库光盘化、网络化,有方便的检索功能,彻底改变历史学家传统的研究手段,大大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值此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应该继续重视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无论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还是现实意义。以及一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课题,都是需要学术界进一步用心加以研究的。在历史学研究领域里,我们要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我期待着学术界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