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为纪念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 作者:李铁映 查看:
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不能否认的,无视客观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可取的。诚然,对于革命的成败得失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客观的历史研究。辛亥革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都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弄清历史事实,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历史规律,这才是历史学家的神圣使命。评价历史人物要以时代贡献作为基本标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研究历史自然离不开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对于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看他是否符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如前所述,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是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民族独立和现代化问题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这样,是否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否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评价近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基本标准。抓住这个标准,就是抓住了历史人物给历史时代贡献了什么。我们对辛亥革命历史进步作用的估价就是根据这个标准。对辛亥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当然也离不开这个标准。
在辛亥革命时期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历史人物大致可以分为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三大类。正如辛亥革命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样,对革命派人物的评价也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道,既要看到其历史功绩,也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对于革命领袖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历史功绩,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孙中山揭橥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表明辛亥志士追求的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这是时代的最强音。黄兴、宋教仁等一批革命党人自觉地汇集在孙中山的革命旗帜之下,是他们共同领导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他们真正地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这是他们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至于最终的失败结局,固然可能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但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对民族、民主革命和反封反帝的认识的局限性,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评价革命派人物的时候指出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的态度。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苛求前人,那可能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物在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正是提供了他们的前辈不曾提出过的东西,而他们提供的东西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他们的历史功绩应该是首位的。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立宪派发动的立宪运动,以及他们在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方面所做的实际努力,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就是晚清政府在工商实业、军事警察、教育文化以及司法改革方面出台的一些实际措施,历史学家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在这方面,不仅梁启超、张謇等立宪派人物值得肯定的评价,即使张之洞、袁世凯等旧官僚人物的新政活动也不容忽视。然而,如果我们把新政、立宪与革命三大运动做一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清政府新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对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做一些让步。许诺他们若干政治权利,制定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行政法规。立宪派的君主立宪活动,也是以承认皇权的合法性权威为基本前提的,他们希望在皇权掩护下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当朝廷以“预备立宪”敷衍他们的立宪要求时,他们也会起而奋斗,其中一部分人最终附和革命。而革命派的奋斗目标,是要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从国体和政体两方面保障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前途上。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方向实际上是一致的。在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手段上,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治主张是对立的。总的说来,在需要用革命手段来推进历史进步时。立宪派的反对革命与日官僚势力的阻碍、破坏革命的消极影响。是不能否认的。对于他们对抗与破坏革命的反动性,也应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一股否定革命的思想的出现,一些近代史的人物、事件,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歪曲历史的评价。应当说,在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对于过去某些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纠正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大作“翻案”文章也是不必要的。对辛亥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一种所谓的“扬袁抑孙”现象。即有意地抬高袁世凯而贬低孙中山。诚然,袁世凯并非一无是处。孙中山也自然有其不足。但是,有一个客观历史事实是非常清楚的: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不世功勋,是不可磨灭的:袁世凯帝制自为出卖国家利权的昭彰罪恶。也是无法掩盖的。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实,是否定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