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张宪文 查看:
1911年10月,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爆发了一场震惊海内外的辛亥革命。这个革命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中国大陆史学界和台湾、日本、美国等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过大量研究,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时代,重温辛亥革命后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会给我们以新的认识和启迪,这对于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和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何看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
两千多年来,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虽然也曾发生过许多激烈的社会变动,但是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力、生产关系。二十世纪的中国,在国际势力的强烈冲击和国内矛盾严重激化形势下,社会不断大变动、大动荡。在这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扭转乾坤和影响中国发展的界标有三个。
其一,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立。它的重要历史地位,是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封建传统社会引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轨道,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入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它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使社会发生质的变化,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二,是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建设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现代中国。辛亥革命虽然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但它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封建主义的遗留和帝国主义压迫依然存在。而1949年革命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真正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和宰割的历史,中国从此站起来了。它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逐步成为政治大国、政治强国,这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东亚病夫”、“一盘散沙”成为历史的陈迹。
其三,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1949年民主革命胜利了,但是中国经济仍很落后,社会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毛泽东以强化阶级斗争为纲的变革思想,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走上了严重的曲折道路。1978年,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政策,勇敢地实行战略转移,把中国引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中国的工农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迈向了经济强国的道路。
毫无疑义,二十世纪一百年中发生的这三件大事,对中国大地起着无比震撼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革命是社会矛盾发展激化的集中表现.它是以暴力手段实现社会的变革、一场革命的成功或失败,主要看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完成了,即为成功,否则即为失败或又成功又失败。
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把皇帝赶下台,取消王权,建立民主共和性质的国家。辛亥革命完成了这一使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因而应该说是胜利的革命。
但是,一场革命运动,往往是短时间、急风暴雨式的,我们不可能设想通过一次革命斗争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任务。特别是中国的专制主义统治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有着深厚、坚固的社会、文化基础,要想打碎它、清除它,非一日之功。辛亥革命后面临的繁重的任务,如改革土地所有制问题、城乡社会改造问题、清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封建遗留问题等,是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实施若干次甚至比暴力革命更加艰难的、深刻的变革,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社会变革任务,并非辛亥革命的使命,我们不能以此来判断这场革命的成败。同样,以1949年民主革命胜利为例,它也只是完成了政权的转移,共产党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并且改变了社会和国家的性质,但它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改革的完成。大量的非现代性的传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遗留,是1949年建国后必须面对的现实。毛泽东试图实施“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手段完成社会变革,事实证明这一改革道路走错了,但不能为此否认革命胜利后继续实行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作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袁世凯窃取了民主共和国的胜利果实,民国成了空招牌。事实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长期斗争中,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如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中,虽然迭遭挫折、失败,但仍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徐锡麟、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一大批革命党人,在困境中宁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孙中山本人也是奋斗终生,鞠躬尽瘁。他们表现了革命的坚定性。
革命派在某种形势下,对不同力量采取妥协政策或作出某些让步,出于革命的需要是无可非议的。这在国共两党关系史上,亦不乏其例。民国年,孙中山对袁世凯、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政策,体现了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孙中山的妥协、让步,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拥护不拥护中华民国和民主共和制度。譬如对康有为的态度,孙中山于1912年1月12日写信给蔡元培时,明确指出:“康氏至今仍反对民国之旨,前登报之手迹,可见一斑。”因此,民国政府在联合“海内名宿”时,就不能与康有为等反对民国者“合一炉而冶之”。但对章太炎等稍有意见分歧者,“则不过偶于友谊小嫌,决不能与反对民国者作比例”,应敞开胸怀,团结共事,共建民国。
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职务让给袁世凯,表现了孙中山的高尚的革命品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名誉地位。孙中山曾多次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民主共和,可以由他出任民国的大总统。武昌起义后不久,孙中山在伦敦曾收到国内电报,促其回国担任总统,他淡然处之。11月16日,孙中山再电民国军政府,对总统人选问题,表示“总统自当推定黎(元洪)君。闻黎有请推袁(世凯)之说,合宜亦善。”孙回国后,仍一再表示:“只要袁真能拥护共和,我就让给他。”1912年,孙中山决定转由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防备袁世凯弄权,曾采取一些措施,如将总统制改为孙曾极力反对的责任内阁制,并要袁离开北京至南京就职等。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职务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辛亥革命的成功,民主共和制度的推行,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来得太突然,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皇帝下台了,来了大总统,人民群众对其仍有一个认识、了解和适应的过程。不同质的社会转化,不是一个早上即可完成的,有一个新旧社会的消长过程。一段时间的新旧社会内容的并存,是历史的必然。袁世凯作为原清政府的重要大臣转向民国政府,形成了封建专制和民主共和两重性格,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性格正反映了转型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特点。我们对孙中山让位与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应该作出历史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