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再认识(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张宪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11年,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三、如何看辛亥革命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

    辛亥革命完成了两个不同性质政权的转移,旧的封建王朝被新的共和国所代替,它标志着中国跨出了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但是,任何事物的质变,特别是两个不同性质社会的转化,都有一个由量的积聚到质变的演化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后,新的社会因素诸如共和政治、民主体制、民主意识、现代文化、新的经济形态等,都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迅速、完全取代旧有的社会因素。旧社会的遗留,即传统政治、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有时甚至掀起较大的复旧风浪,如政治复辟、文化复古等。传统政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仍普遍存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尚很微弱。改变落后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因而,辛亥革命后一个相当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或过渡期,是新旧杂处、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化、传统与反传统、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的激烈冲突与消长,它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北洋军阀统治的出现,是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矛盾冲突的结果。它是辛亥革命后过渡时期的畸形产物。广大人民群众虽然不完全理解和适应新的民主共和制度,但历史潮流也不允许中国社会再倒退到封建王朝时代。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或其后任掌权时代,虽然不断涌现一股股复辟逆流,妄图重现王权政治,但是,皇帝偶像、君主尊严,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信仰。中国政治不可能再开倒车,它只能以一种新旧混杂的面貌展现出来。因此我们认为,北洋政府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质的政权,它既保留了许多传统政治的痕迹,同时,更多地采纳了新的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北洋时期的中国政治逐步走向多元化。它的政治体制,采用欧洲的“责任内阁制”,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政治极力,但是,北洋时期的军事分权政治,便国会内阁等,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民主效能,军人的专制独裁成为北洋政治的重要特色。北洋时期的军事力量,虽然较多的为各军事集团所控制,与军队国家化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北洋的军制改革,军事训练的进步,它又标志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起步。北洋时期,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虽然未根本改变胆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无疑促进了中国工商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出现了第二个工业经济发展的高潮。同样,北洋时期还是中西文化交融、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制度的转型时期。

    我们不可否认,北洋时期在军人政治的专制统治下,阁潮迭起,政局动荡,权威淡化,政治权力失控,战争不断,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这些伴随社会进步出现的负面现象,是辛亥革命后社会转型期间的必然结果。它必须经过一个调适、整合的阶段,也就是需要经过若

干次改革,才能走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

    可是,当时在各派武人集团的分裂割据形势下,各派力量缺乏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政治理念和发展目标,因而没有凝聚各种社会势力的号召力,更难以合理地调配政治权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政治当权者惟有运用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派系斗争,来平衡矛盾,缓和冲突,从而失去了改革社会的良好机遇。北洋军阀最终被历史所抛弃。北洋政府统治的垮台也是预料之中的。

    四、辛亥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这是中国大陆几十年来长期流行的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受到台湾学者的质疑。从八十年代初两岸学者在美国芝加哥学术研讨会上辩论开始,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说它是全民革命,有的说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革命,也有的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革命家。不一而足。

    2001年10月9日,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这里,江泽民不仅精辟地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而且指出它“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从本质上将它与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如前所述,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不仅要推翻清王朝所长期实施的国内民族压迫,而且要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解脱出来,建立完全的民主共和制度。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清朝晚期新兴起的知识阶层(其中大批是留学海外的知识青年)、华侨中的爱国人士、会党团体、新军和少数下层群众。这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走向下坡路的西方资本主义有所不同,尚处在发展阶段。中国的资产阶级,这时还是一个进步的阶级、上升的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薄弱,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虽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并在革命后的民主共和纲领中有所反映,但是孙中山也深刻地观察到中国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一样,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因而多次主张加以预防。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力量,并没有直接参与辛亥革命运动,这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研究,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和结论。半个世纪以来,辛亥革命研究随着纪念活动的开展,曾出现几次研究高潮,研究成果逐步深化,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诸如政党政治、立宪派、群众运动、人物评价等,都有较大进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历史学科面临新的挑战。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模式、思维方法,都面临冲击。对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如何以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多学科的方法,从深层次上更加全面的研究与认识,将是历史学者共同的使命,我们相信,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