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的生命力与魅力(3)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衡阳市民革 作者:衡阳市民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从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到现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世纪中,他的思想仍然具有生命力和魅力。 从伟大的

  孙中山理论与实践的持久、普遍意义,还在于他把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吸取外来的先进事物,但却“走自己的路”。在共性中保持个性,又使个性丰富共性。当孙中山踏上社会政治舞台时,就已从宏观的视野去考察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在对“世界潮流”大趋势理解的基础上,探索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他之所以能够具有世界性眼光并非偶然,而是与他受的“欧洲式教育”分不开的。他的故乡毗邻澳门--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门户,外部世界的讯息,不断经由各种渠道传来,致使少年孙中山就曾强烈渴望一睹镇上牧师收藏的世界地图。12岁时,他经澳门乘船前往檀香山。这次行程开拓了他的胸怀和眼界:“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他先后在檀岛和香港学习10余年,较为广泛地接触和了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门户刚刚被强行打开的中国社会中,孙中山的这种境遇是罕见的。对世界的了解,使他不再局囿于长期闭关锁国所造成的偏狭观念。“迎合世界的潮流去作”--这就是孙中山早已确立的抱负。

  十分明显,孙中山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分不开的。传统的封建社会--由于缺乏新的社会经济成分和阶级基础--不可能产生近代民主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难以及时地、完整地形成这种先进思潮。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阶级基础,外烁在思想领域中的作用就成为必需的。孙中山为了熔铸民主革命的政纲,既要立足于祖国的大地,对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地继承,更要充分向西文学习。他的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无疑是“竭力从欧美吸收解决思想”的结果。他称誉法国l8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将它的涵义加以摄取。他倾心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观念,并将它同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等同起来。在他看来,“三民主义的口号和自由、平等、博爱三个口”可谓一样;而“林肯所主张之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兄弟所主张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至于三民主义的理论——哲学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学”(特别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吸取。孙中山的自然科学素养超越了许同代的先进人士,堪称对“天算地舆之学、烙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所以,达尔文主义、拉马克学说、原子论和星云形成说,都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论据和素材。从革命与建设的需要出发,孙中山也非常重视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步泰西之法”。他曾以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作为仿效的范本,甚至认为在开放问题上可向暹罗学习。而在他的后期活动中,孙中山越来越意识到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的“弊端”,发现帝国主义并未真正援助仿效者,却经常支持敌对势力“以扑灭吾党”。于是他把目光转向新生的苏维埃国家,赞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强调“以俄为师”去推动国民革命,使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无疑问,开放的观念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主旋律之一。他经常是在“艰难顿挫”的斗争中密切注视着世界,力求引进积极的因素和成果。但是,他从来不盲目膜拜和全盘接受外来事物,而是采取分析的态度,并使之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相结合。他多次申明在仿效“欧洲的生产方式”时“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不要“随西方文明之旧路径而行”。他反复指出,“欧美有欧美的社会,我们有我们的社会,彼此的人情风土各不相同”,因之“我们能够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去,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否则,便会给国家、民族带来“退化”和“危险”。他在晚年时期,提出“以俄为师”的口号,但也没有盲目抄袭和生硬照搬。孙中山确信要吸取外国的一切长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是没有出路的。然而,也必须保存中华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恢复中华民族应有的地位。

  孙中山不止一次地阐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是双向的。在“世界潮流”中涌现出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中国,又将促进世界的和平、繁荣和幸福。他认为遭受西方列强侵凌的贫困。落后和分裂的中国,显然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不安定的根源之一。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则对亚洲和世界都是重大的积极因素。早在20世纪的开端,他即满怀信心地预言:“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他确信摆脱了噩梦般过去的中国将对世界承担重任,即“使地球上人类最大之幸福,由中国人保障之。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并难持全世界全人类之利益焉!”所以如此,是因为革新后的中国,不仅继承爱好和平的传统,更要“济弱扶倾”。孙中山坚信“中国人本质上是一个爱好和平的而不是好战的民族”,“无侵略志”,“志尚和平”,坚决反对“强权”和霸道”。至于新生的共和国“之所以要水陆大军者,只为自保,而非攻人”。因为当前世界上“强权”横行,霸道跋扈,中国要保持独立和强盛,避免“受各国兵力侵略”,定须“努力实行扩张军备”。在他看来,所谓“国际战争”不过是“有组织之大强盗行为耳”。以兵止兵,才是有效的抑制手段,虽然,中国应当“永远保守和平的道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