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的生命力与魅力(5)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衡阳市民革 作者:衡阳市民革 查看:
“联俄”,与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共同奋斗,既是新时代所提供的可能性,也是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和战略的重大发展。他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曾经热切地寻求国际支持,希望获得真正的“辣裴德”,但从“文明”。“富庶”的西方世界得到的反馈,却是冷漠、嘲讽和欺诈。孙中山的这种遭际是可以理解的,帝国主义决不希望出现一个强盛的中国。冀求它们援助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无异于与虎谋皮。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有识的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同情和赞助。一般说来,帝国主义当道的国际条件,是不利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附属国的革命运动的可以依赖的盟友。在著名的《和平宣言》和两次对华宣言中,苏维埃国家一再重申沙俄、临时政府对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密约“立即作废”、无代价地放弃沙俄夺取的在华权益,表示“渴望中国人民各俄国农民工人及红旗军相提携,为自由而战”。与此同时,苏维埃国家的“代表也与孙中山开始了直接的接触。在这样的情势下,孙中山迅速把目光转向新政权。1918年初,在广州领导护法运动的孙中山就曾提出:“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期大发展也。”这年夏天,孙中山致电列宁与苏维埃国家,表示对他们的事业十分“钦佩”,并愿意“共同战斗。”尽管反动的北京政府竭力阻挠中国人民同苏维埃国家的联系,但开府广州的孙中山在接到齐契林的信件后当即复函苏俄外交部,切盼加强接触,并且关注对方的“事业”,“特别是你们苏维埃的组织,你们军队和教育的组织。”在桂林军次会晤了共产国国际代表马林后,又在1923年初同苏俄代表越飞会谈并发表了“联合宣言”。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以平等互助的精神规定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关系。广东革命策源地获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上、道义上和物质上的多方支持,成为当时革命运动迅猛发展的因素之一。孙中山在实践斗争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条真理:包括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必须与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因为只有苏维埃国家才是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真正盟友,从而将“联俄”提到重大战略的高度。在他看来,唯有列宁敢于“提倡被压迫的民族去自决,为世界上被压迫的民族打不平”。孙中山在《致苏联遗书》中最终地完满表达了“联俄”的观点,确认苏联是“不朽的列宁遗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借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联合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各人民,联合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构成了他“联合国际革命力量”的完整内涵,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历史的趋向。对于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斗争说来,这种观念和实践无疑具有普遍意义。
孙中山思想的持久、普遍意义决非偶然的现象,他的学说的内涵是决定性因素。
当前世界范围内,和平与发展无疑构成了两大主题。多元化的国际形势呈现缓和趋势,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毅然存在。同时,发展中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仍然是迫切的艰巨的任务。这样,孙中山思想的现实基础还是存在,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在总体上依然具有生命力和魅力。所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吸取他的思想中的精华,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