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 四代忠义——《皖江辛亥风云录》序之(2)
辛亥革命网 2013-12-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传华 查看:
悼念徐锡麟、秋瑾烈士,在《赞徐、秋慷慨就义》、《秋瑾秋风秋雨诀别词续》、《满江红·悼徐锡麟》、《九张机·悼秋瑾》等诗词中,满怀深情地颂扬徐、秋烈士为国捐躯的革命情操和革命精神。
冯玉祥于1911年参与发动滦州起义,袁世凯复辟称帝,他兴兵讨袁,张勋搞复辟,他又讨伐张勋。1924年,冯玉祥率领部队进京发动政变,驱逐废帝溥仪出宫,囚禁贿选上台的总统曹锟,召开政治军事会议,电请孙中山进京共商国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反对内战,主张国共合作。平贵父亲刘天麟驻防重庆期间与冯玉祥将军有交往,敬佩将军人格伟大,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冯玉祥打招呼才退伍回乡,临别拜谢,将军赠送亲笔题名的“布衣将军”照片外,还送给一块军尼衣料,在《“布衣将军”冯玉祥照片的故事》文章中有详细叙述,还披露了冯将军一些不为人知的逸闻。在《满江红·颂冯玉祥》、《满江红·布衣将军照片观感》诗词中,平贵热情颂扬了将军的功绩,表达敬仰、缅怀之情。
此外,对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英雄人物,如,蔡锷、黄兴、宋教仁、杨虎城等人,以及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也以诗词颂扬,表达追念之情。
二、忆双烈,思父母,正己身,讲四代忠义
刘之良、刘之堂牺牲时,平贵的父亲才五岁。为弄清双烈的事迹,平贵遍访合肥、巢湖、安庆、南京、武汉、上海和北京等各地档案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地方志办公室,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觅有关刘氏双烈的蛛丝马迹。此外,平贵还走访巢湖刘家老屋旧宅的老前辈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双烈后裔、祖辈故旧的后人。在病重的堂姐面前,堂姐一边吸氧一边口述,他一一记录。经过三年时间,终于撰写成稿。如,《辛亥双烈刘之良、刘之堂传略》、《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中刘之良辛亥革命事迹的考证》、《民初申报几则要闻的诠释》、《碧血丹心照汗青》、《辛亥巢湖刘氏一门双烈》。刘之良是晚清举人,做过县官和州官,刘之堂是武举人,之良胞弟。徐锡麟、秋瑾策划皖浙起义失败后,清廷严查皖浙官场的会党人员,遂愤然辞职还乡,以办学堂教书为名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3年袁世凯背信弃义阴谋复辟称帝,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刘氏兄弟接受国民党人柏文蔚、龚振鹏的指派,在巢县成立党人机关,因奸细告密,兄弟俩被捕,1914年8月6日在安庆英勇就义。平贵在《江城喋血写春秋》诗中写道:“别梦依稀巢湖刘,江城喋血写春秋,毁家纾难献丹心,浩气如虹贯斗牛。”其祖父、叔祖父牺牲后,巢县爆发了学潮,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愤怒抗议反动军阀杀害忠良,哀悼类文告贴遍大街小巷,其中《哀南巢》一文影响最大。在《哀南巢叹》、《记祖父劝农桑》、《祖父卖地办学堂》、《悼念祖父叔祖父》、《登卧牛山思祖》等诗中,表达了哀思之情。对祖父、叔祖父生前用的剑、飞镖、石锁等物,平贵睹物伤情,写了《观剑感怀》、《试石锁有感》、《飞镖飞石赋》等诗,抒发怀念之情。
刘氏兄弟遇难后,灵柩暂厝安庆迎江寺。祖母许氏携幼子(天麟、平贵父亲)并带着双烈的血衣返乡。特别是血衣上“忠义传家”四字血书,精心收藏。此后,“忠义传家”成为家训,还成为刘氏家族的族训。在《替失报仇血衣袭敌哭祭忠魂携子避难》文章中,叙述了祖母苦难人生,文字哀怨凄切,动人心魄。如,祖母血衣击敌后立即返家,在灵堂焚纸上香,携幼子哭祭亡夫忠魂,诉说:“今仇人离任回籍,亲友相帮,用血衣击打贼头,本想拼死,怜儿幼小,需我扶养。今日且泄恨,扶儿成人后,誓死报仇。”哭拜而别,携子奔南山密林躲藏,夜深饥寒交迫,点火取暖,母子相依,十分凄苦。天明后得到寺庙僧尼救济,在寺内暂住,白天焚香拜佛,夜晚怀抱幼子灯下诵经,打算出家为尼,住持和尚开导劝曰:“你家有深仇大恨,尘缘未了,不宜出家,善抚幼子,有光复门庭之望,勿生杂念。本寺怜你,送你银钱,速去北乡暂避一年,以后就无妨了。”祖母省悟,高僧言北乡莫不是夏阁张家,想起亡夫说过,夏阁张家乃通家世交,为人忠厚,急难可投靠。遂装妆成老妇模样携子往北乡走去,夏阁张家也在寻找她们,派专人在南北路必经之处天河浮桥守候,见到后雇车漏夜赶往夏阁,张家算是大户人家,打点地面照应,无人干扰,母子在此安身。过了一年多后,时至1916年3月,袁世凯称帝失败,北洋政府废除帝制,祖母携子回家,靠洗衣、做鞋维持生计,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幼子天麟抚养成人。
第二代刘天麟,又名刘光武,是刘之良遗孤。五岁时,他就失去父亲。1927年16岁时经南京政府安排进船政学堂读书。毕业后分配到招商局船队任船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招商局船队被编入长江运输舰队,天麟任舰长,参加过“江阴战役”、“武汉保卫战”、“宜昌战役”。由于军运任务完成得好,在战火中还救了许多落水军民,右臂负伤,荣立战功。1945年日本投降后,天麟退伍回乡。在这之前,他不满国民党军队中的贪污、腐败和走私行为,曾怠慢并顶撞过顶头上司。抗战胜利后他要求退伍回乡,因为已经回乡的老母染病不起,其妻在生产平贵后身体不好,上有老下有小,上司刁难不准,他找到冯玉祥将军,经冯将军出面打招呼才如愿退伍回乡。他对冯将军的恩德一直念念不忘,常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讲述将军功业和生平事迹。
刘天麟本着“忠义传家”信念,回乡做五金百货生意,因替朋友(夏阁张家)担保贷款办织布厂负连带责任,拖垮了自己店铺,不得不改行教书。其人生遭遇颇多坎坷,但心中仍充满阳光,以坦荡胸怀处世,教学中循循善诱。如,平贵回忆其父在“六一”儿童节对学生讲解葵花向阳故事,并作《家父讲解向阳花》诗,写道:“此花名叫向阳花,日出日落总向阳。万物生长靠太阳,人民群众心向党。社会主义无限好,金光大道走康庄。新旧社会两对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实际上,天麟一生很不幸,幼小时失去父亲,中晚年又遭委屈。尽管如此,“忠义传家”信念不变。如,在《感怀家父忠义》、《九张机·叹家父苦难人生》等诗词中,客观地勾勒了其父的苦难人生经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烈士遗孤的天麟,抗战期间在国军舰船供职,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被有些人称为“伪”军官,在接连的政治运动中屡遭批判,后来下放到龟山石场从事重体力劳动,患有严重的痔疮,劳动中痔血把裤子都染红了,还吐血。平贵回忆当时目睹的惨状,在《风雪龟山儿时泪》诗中写道:“风舞雪花沁梅香,龟山采石忙又忙。寒风刺骨汗如雨,监工狠毒似虎狼。家父咯血不准休,挣扎出工身带伤。昏厥倒地呼不醒,少儿跪哭哀断肠。”是一首过滤了历史漂浮物的“净化诗”。
平贵母亲李荣芝,出身书香门第、幼年绝食抗争放缠脚。在李氏家族女性中,个性倔强。平贵父亲去世后,全家的生活靠她独力维持。挑货郎担走街串巷,收入微薄,不够家中开支,为了多挣钱,男人干的码头装卸重活她也干。对此,其母深有感触地说:“幸亏那时放了缠脚,跑反(指日军侵华百姓逃难)、劳动都离不了一双脚啊!”平贵在《谒金门·感恩家母》词中写道:“本闺秀,书香门第之后,千里逃难避日寇,携全家出走。自从丈夫亡故,扶儿含辛茹苦,堪称刘氏一门节妇,乡里美名留。”在《鹊桥仙·家母自许苦人星》词中写道:“李氏一脉,少小刚烈,绝食抗争放脚。八年战乱山河碎,三千里路云和月。战火年代,白沙暂住,几多风雨霜雪?往事如烟辛酸泪,劳苦一世留名节。”诉说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