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 四代忠义——《皖江辛亥风云录》序之(4)

辛亥革命网 2013-12-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传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皖江辛亥风云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弥补了巢湖史志的残缺不全之处,可称为“一项抢救式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的小型

  一些追随袁世凯的走狗,残酷镇压革命党人,是辛亥革命的敌人,应受到人民的唾骂。平贵挑选了几个该骂的对象。如,倪嗣冲,嗜杀成性,有“屠夫将军”之称;趋炎附势,兴风作浪,又有“变色龙”之称。在袁世凯、张勋搞的两次复辟事件中充当干将,屠杀革命党人。还有军阀县长王锡山,在倪指使下杀害刘之良、刘之堂,是罪魁祸首。平贵以《怒斥倪嗣冲》、《唾斥军阀走狗王锡山》等,以诗斥骂之。

  在《替夫报仇血衣袭敌,哭祭忠魂携子避难》和《月当窗·祖母夜泣思雪恨》、《谒金门·祖母血衣击仇敌》、《谒金门·感念寺庙救助》等文章诗词中,平贵诉说了当年祖母报仇雪恨的故事。祖母在“血衣击敌”时怒骂王锡山:“血债要血来尝,你这个狗官,不会有好死!”因惊吓和晦气之故,王锡山回到家中,不久死于怪病。

  对忠奸的褒与贬,也是一种兴邦、肃流毒,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正确方式。对中日甲午战争、八个联军进北京等,平贵一一作了剖析和解读。在《叹甲午风云》、《叹八国联军进北京》、《叹康梁百日维新》、《叹六君子喋血》等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叹“文革”,赞改革,唱和谐,盼祖国统一

  对于“文革”,平贵认识准确且深刻,他在“文革”期间写过一些表示不满的日记诗词,从而遭受批判。1966年他在陕南汉江洋县水文站工作,此时正逢“文革”狂热期,成天念语录、唱红歌,早请示、晚汇报,浪费时光。因心中忧愤,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晓风残月关山苍,寥廓江天心悽茫,空负忠义报国志,奈何岁月忒荒唐。”还有“今朝有酒今朝醉,莫言古是与今非,烟雨江天浑一色,两岸山峰露翠微。”遭没完没了的批判,“文革”组织头头勒令他到桔园劳动数月之久。庆幸的是邓小平复出后,拨乱反正,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因此,在《破阵子·叹文革浩劫》词中写道:“二十年来家国,千万里地河山。阶级斗争误为纲,政治运动扰民苦,贤哲受折磨。文革犹如恶魔,在劫难逃甚多。幸得小平掌乾坤,拨乱反正走新路,神州起欢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衣业、科技等都取得骄人的成就,此时,和谐理念、祖国和平统一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他又在《清平乐·赞和谐发展》词中写道:“百年苍黄,山河换新装。和谐发展建小康,践行中山理想。举世瞩目炎黄,两岸友好交往。同根同心协力,中华复兴有望。” 他赴台北搜集史料期间瞻仰国父纪念馆,写了《清平乐·瞻仰国父纪念馆感怀》诗,写道:“国父中山,矢志救中华。英雄往来天地间,肇共和克万难。精神光昭两岸,天下为公惟愿。两岸同胞同源,期盼一统河山。”还参访台湾国史馆和台北中国文艺协会,与协会秘书孙晓珍女士交流、畅谈,在《谢台湾文协孙女士》诗中写道:“台湾文协多知音,风姿绰约数晓珍,尔雅宛如李清照,言谈举止多诗情。”参观孙逸仙博士图书馆时感受良深,赞典藏丰富、布设精巧、环境优雅、服务周到。该馆收藏珍籍四万多册,有孙中山手稿、民国初年的报刊等。在《赞台北孙逸仙图书馆》诗中写道:“典藏丰富布施巧,环境优雅侍周到。陶醉书香忘回返,人文蔚起光辉照。”在《访台湾宝岛感怀》诗中写出如泪、似火、悲喜交加、真情盈怀的诗句,赞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景观,抒发了企盼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

  五、不忘祖,知感恩,尽职守,忠孝难两全

  巢湖市巢城有个闻名遐迩的刘家老屋,此乃“双烈”故居,今已不存,还有两个城郊村东炮营、西炮营,现已成为市区,为刘氏族人聚居地。据刘氏宗谱记载,巢县刘氏一世先祖称“火弥赤公”,原为蒙古族人,后汉化改刘姓。平贵在《刘氏双烈家世》诗中写道:“刘氏远祖属匈奴,部落姓氏称独孤。北魏孝文行汉化,进驻中原改姓刘。火弥赤公元二品,由赣入巢一世祖。驻扎东西炮营,保境安民守国土。”元二品即元朝二品官衔。历经元明清三朝,刘氏家族世代为宦,多居武职,东西炮营也因此成地名。在《辛亥刘氏双烈墓遗址追忆与感怀》文章中说,“双烈”墓位于巢湖市东炮营村中,1958年被毁。为再现坟墓原貎,平贵请西安山水画院院士韩永昌作画并题字:“双烈忠骨何处寻?青山苍松伴英魂”,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双烈墓地的景观。在《咏双烈墓地画》诗中写道:“妙笔作画凭丹青,苍松古柏伴英魂。荒唐岁月大跃进,伐木炼铁铲墓坟。百年沧桑赞辛亥,墨海行舟总关情。世间多有丹青手,画物画人难画心。”倾诉哀思之情。在《东炮营祭祖》诗中写道:“此地原在城外头,四处荷香产莲藕。儿时随父常来此,祭祖过后可郊游。跃进年代铲双丘,而今四处皆高楼。双烈忠骨今何在?孙儿归来祭祖愁。”诉说他在辛亥百年大祭之际专程回乡祭祖,到墓地找不到墓,只能在附近手捧黄土一把为祭,双眼含泪,心内有憾。在“双烈”就义的安庆长江岸边,他触景伤怀,在《江边祭祖》诗中写道:“毁家纾难献丹心,英烈碧血化彩虹。江涛哀咽拍岸去,孙儿焚香祭忠魂。”2012年他在《族谱录网》建“刘氏双烈墓”,可以在网上祭拜,上香点烛写悼词留言均可,虽是无奈之举,却文明时尚,平贵歌之颂之,在《清平乐·赞辛亥革命网咏怀》等词中均有表述。他在《潇湘神·祖孙梦中相会》词中写道:“情丝丝,泪丝丝,远乡梦萦思。醒来遥望窗外月,祖孙相会在梦里。”平贵说他常梦见祖父披枷戴锁,浑身血染,满脸忧愤的形像……从不说话,用情丝丝,泪丝丝的泪光注视着他。这是平贵思祖心切,日思夜梦的缘故。他在《瞻仰烈士碑感悟》、《刘氏一门双举双烈》、《踏莎行·迎江寺咏怀》等诗词中,如泣如诉地道出对“双烈”的缅怀和思念,还以《西炮营拜谱》一诗来追思巢湖刘氏先祖。

  在《童年梦圆与人生感悟》文章中,对家乡亲人、恩师、乡亲,对关心、帮助他搜集资料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有关方面、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均一一表示谢意。他在《故乡永在我梦冲》歌词中,赞美故乡山水景观、人文历史,在结尾时吟唱:“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您永在我的梦中,永在我的梦中……”,道出了游子在外思乡、感恩的心曲。 

  尽职守,书中说到几例,如,其父天麟墓在“文革”期间拆迁,弟来电报称“迁墓事急,速归”,还有清明、冬至两节,因公务在身,不能应约回家,在诗文中均有所表述。中国自古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世人皆能理解。

  六、寻遗骸,斩恨仇,言修志,正视辛亥史

  在《百年风雨哀南巢》诗中写道:“百年风雨哀南巢,世事苍茫如云烟。家父漏夜寻遗骸,归来嗟叹恨满天。”诉说1958年“大跃进”期间建炼铁炉,“双烈”墓被毁。平贵父亲天麟闻讯漏夜从南山小学回城,找炼铁厂人员理论,只求寻找双烈的遗骸,却以“破坏大跃进”批斗数小时,次日回家气得吐血,叹息“真是岂有此理”。这是疯狂岁月中结出的苦果,皆为过眼烟云。拨乱反正后,历史恢复了原貌,辛亥革命得到举世公认,辛亥革命先烈也得到人们缅怀,若天麟在天之灵有知,定感欣慰。

  在《以诗为剑斩恨仇》诗中写道:“国恨家仇难为友,抽刀断水水更流,天涯陌路几相识?人心向善自无忧。大千世界有因果,忏悔诵经可解愁,休言刘氏不通情,以诗为剑斩恨仇。”是说在安庆的老同学来信告知,他有一位王姓朋友读《辛亥巢湖刘氏双烈》后,又上网看了《碧血丹心照汗青》文章,始知他祖辈王锡山、王家怀是残害忠良的当事人,深感有愧,希望平贵能原谅他并结识为友。平贵此诗义正词严地给了回答,并请同学转告“实属荒唐,没有必要”。

  在《浅谈盛世修志》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他敢于向史志界的软肋挑战,历史会作出正确的回应。我曾参与过修志工作,在厚今薄古规定的指导下,把辛亥革命给薄得没有一点痕迹了,这是十分遗憾的事,多数史志同行均有同感。正视辛亥革命史,补好辛亥革命这一课,是客观需要,是文明社会的理性呼唤。我建议再次修志的时候,应以补遗方式弥补,不能让史志出现“断代”裂痕。

  辛亥革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革命之一。“辛亥刘氏双烈”,一门双烈,史不多见,是皖江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我坚信历史是公正无私的,不会遗忘辛亥革命,也不会遗忘辛亥革命先烈们,当然包括刘氏双烈。

  以此为序,意在纪念辛亥革命,弘扬辛亥革命精神,以振奋国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热情和干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2013年12月于巢湖

  编者注:作者袁传华,巢湖乡贤,资深志史研究专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