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的转型(3)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求是-红旗文稿》 作者:李禹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封建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

  当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国初年提出的“五族共和”,一时尚难以达到在中国这一政治空间范围内的各民族对于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的实际效果,一时尚难以达到共和政体中多民族平等共荣的实质效果。因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9年提出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中华民族,由此屹立于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与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国家之冠的思想。1921年,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实际上,在此之后,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变,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多元一体的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辛亥革命对中国国家和民族观形成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与民族更新与嬗变的节点,此后,中国国家与民族在内涵、性质、相互关系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辛亥革命对中国国家和民族观形成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变法维新之举屡遭挫折后所走上的一条顺应历史与潮流的革命之路。应该说,辛亥革命是1840年以来,“救亡”“图存”思潮及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及结局。随着清政府日益暴露出腐朽没落的本质特点,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愈益严重的国家和民族危机,使国人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的层面,进入到怎样处理和调适国内政治与民族关系,怎样以民族革命来促进政治革命,怎样在不同文化认同之间构建平等的现代政治结构中来。其实,传统的“夷夏之别”,由于其民族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天下观与大一统中,因此其所承载的文化认同内容,已经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格局下近代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民族国家的塑造上。这样,民族革命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五族共和”这样的政治理念和民族自治这样的制度设计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的交叉互动,以此推翻清政权,达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亦成为了当时革命派的共同心愿及奋斗目标。也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封建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以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后,所选择的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王朝,变革封建制度,以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正是在“救亡”“图存”时代使命感召下,中国人民以革命之举求进步,赶先进,走上了进入世界主权国家行列的符合历史潮流之路。

  第二 ,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专制政权,建立共和政体,同时,它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意义。这场政治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它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化成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成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不仅变革了中国传统的国家与民族观念,而且通过政治制度及法律层面的变革,对于新的国家与民族的性质、地位、内涵作了规定,由此建构了新的近代国家与民族的构架,在制度与宪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的转型。

  第三,辛亥革命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共存于一个政治空间领域中,有着共同的、更高一级族群意识的民族。它使中国传统的“夷夏之别”的封建民族观念向着近代民族理念发展,建构了新的民族内涵及民族关系;同时,辛亥革命还建立了符合近代主权体制的国家体制。在这种国家体制中,中国对外进入到有着明确主权界限的世界国际体系中,并与近代世界国际体系逐渐联结为一体;对内则依照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建立起共和政体形式。尽管这种共和政体形式仍然带有许多封建主义的遗留,还没能真正实现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也没能真正使中国繁荣富强,但是,它毕竟在国家的政治形式及法律层面上确立了近代共和国家的雏形,构建了近代国家的政治框架。同时,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于中国近代国家与民族的同一性关系,在认识上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实践上有了更为成熟的目标与举措。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看来,国家是民族的屏障,而民族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两者具有重要的共通意义和实际的政治需求。这是中国国家与民族观念在近代化土壤上又一次重合,是在列强压迫和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所形成的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一种新的应力机制和新的观念化表现。其后,中国共产党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作为党的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将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重建人民民主共和国家作为努力的方向,由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上更加成熟。

  第四,历史发展的曲折复杂性。新的共和体制的建立,民众民主权利的倡兴,新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建构毕竟是一个逐步的漫长过程。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大小军阀对于共和政体的挑战和对抗。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废除的封建帝制,建构的具有近代性质的国家与民族,适应了近代广大民众的政治需求,适应了中国近代化的需要,也适应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政治空间范围内一体化的需要。

  正因如此,辛亥革命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代及华夏古代民族走向近代化的转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民族革命,正是这种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的相互交融、结合,构成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演变、转型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国家与民族的建构中,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