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英雄,我们该如何纪念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作者:慕容梦漪 查看:
金华青年詹宣武自费筹建“忠烈堂”,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引发争论热潮。有人支持他的行为,认为这是对英雄的纪念和缅怀,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不是他一个大学生能做的,这种事有当地政府在。甚至有的人还认为他费如此精力,完全是为了出风头。
“每一个在革命中牺牲的人,都是永垂不朽的。”电影《集结号》上映后,各地掀起寻找历史中已泯灭的英雄之热。面对一些烈士陵园被破坏和败落的“没有尊严”的现状,詹宣武事件却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话题:英雄需要怎样的纪念?
大学生自费筹办“忠烈堂”
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詹宣武在武义县一下子成了“红人”。不久前,金华媒体上的一则消息《大学生自费筹建烈士纪念堂》,引起了当地对他的强烈关注。
詹宣武对自己的出名很懊恼。2004年至今,搜寻文物、筹建“忠烈堂”,他忙碌四年,为的是给另一个人扬名——与他同家族的辛亥革命先烈——詹蒙先生。
詹宣武的家乡在武义三港乡石浦村,一进村口便见黄土房中有一白色的祠堂特别醒目,詹宣武为先烈詹蒙所建的“忠烈堂”就在祠堂内。
石浦村约1/3居民为詹氏子孙。跟村里很多孩子一样,詹宣武从小就是听着詹蒙的故事长大的。
据浙江省博物馆和现收藏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墓表碑石等资料及《浙江通志》记载:詹蒙,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浙江41名辛亥革命烈士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时,詹蒙在南洋陆军中学组建学生敢死队赶赴武汉援战,被任命为南洋独立队队长,后升任南洋独立队决胜团团长。激战数十个日夜,不幸于11月23日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杭州、武汉等地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还刻有“詹蒙”的名字。
家族里这位杰出的先烈,自然而然成了詹宣武脑海里“深刻的烙印”。“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詹宣武的大学老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副书记吴飞良说,“他本身很爱好古籍、家谱,对宗族文化很钟情。”
2004年1月,村里准备修缮詹氏宗祠,詹宣武向父亲詹兴邦提出,要借此契机为詹蒙修建个纪念堂,用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并且“费用自筹”。
当时的詹宣武正进入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学业当前,詹宣武的抉择明显属于“不务正业”。虽然对修建纪念堂没有异议,但当时,詹兴邦和妻子对儿子的提议并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