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沿着复兴之路奋勇前进(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秦杰、张宗堂、周英峰、顾瑞珍、余晓洁 查看: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把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作为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05年8月,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统一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在此期间,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一刻也没有停止。从1895年夭折的第一次广州起义算起,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辈领导的革命组织,先后发动10余次起义。其他革命组织如自立军、光复会等也多次发动起义。虽最终失败,但革命党人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天动地、气壮山河。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必然。1911年的清政府风雨飘摇,3月27日发生广州黄花岗起义,5月发生湘鄂川粤4省保路运动,革命的干柴早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就。武汉城头的那声枪响,最终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黄小同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几千年来“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的观念根深蒂固。“摆脱如此沉重的思想束缚,提出以民主共和这一‘大逆不道’的政治制度代替君主专制,勇气何其可嘉,难度可想而知。孙中山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大旗,并最终推翻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张海鹏说。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张海鹏认为,辛亥革命的准备、发生和后续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空前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道路打开了新视野。尤其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经过维新与保守、革命与保皇的激烈较量,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正因如此,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终归昙花一现。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始,即发布“剪辫通令”,强行剪去男子头上的辫子。妇女解放运动不但革除了缠足等陋习,也使得广大妇女摆脱封建枷锁,大胆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事务。与此同时,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各种思想广泛兴起,并在碰撞中迅速普及,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无怪乎,列宁在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曾一言以蔽之:“东方的觉醒”。
薪火相传
江苏常州,瞿秋白故居。
展厅橱窗内,一个已经泛黄的白色灯笼,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上面醒目地写着两个大字——“国丧”。
时针拨回到1911年。当清王朝被推翻的消息传至常州,12岁的瞿秋白剪下自己的辫子,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但如此快乐的心情,并未持续太久。
转瞬之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窃取。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列强掠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残酷的现实破灭了共和的梦想。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次第挫败。
1912年的“双十节”这一天,在一片粉饰太平的红灯笼中,瞿秋白在门前挂出了那盏写有“国丧”的白灯笼,以示心中的悲愤。
苦闷与彷徨,折磨着少年时期的瞿秋白,也困扰着苦苦寻求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之路的先进分子。
然而,辛亥革命打开进步的闸门后,历史的洪流已不可阻挡。一场更加巨大的革命风暴,在孕育之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像一声惊雷,震惊了世界,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犹如一道刺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中国,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从正反两方面,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条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说。
就是在这一时期,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李大钊、朱德、董必武、吴玉章等,以及受到辛亥革命深刻影响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纷纷把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这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曾参加辛亥革命的林伯渠这样描述当年的思想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