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沿着复兴之路奋勇前进(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秦杰、张宗堂、周英峰、顾瑞珍、余晓洁 查看:
据资料统计,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直接或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约占1/3。其中,出身于同盟会会员的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1921年,辛亥革命后第10个年头,一个夏天的夜晚。
在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会员李书城在上海的寓所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悄然召开。那时,全国虽然只有50多名党员,然而这一火种却燃起燎原烈焰,成为改变中国命运、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中坚。
站在百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人们不禁追问,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人民最终选择的是中国共产党?答案,需要从历史中寻找。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看来,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前史。“这场革命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留下或提出事关中国命运的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如此解读。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屡经挫折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于1924年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共合作,让人们依稀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反动派的背弃,使这一希望再次破灭。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人独自肩负起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此为己任,解决了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领导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让人民站了起来。
——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了起来。
历史在百年风雨中留下自己的脚印,一步一步,清晰可辨。
“二十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之间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当今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为实现无数革命先烈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说。
1911年至2011年。百年风雨兼程,百年薪火相传。
2011年,初夏时节。一尊近20米高的孙中山铜像在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竖起。
不远处,是塔吊如林、巨轮如梭的唐山港。从最初的京唐港到如今的曹妃甸港,吞吐量增速持续位居全国首位的唐山港,正朝着孙中山的“北方大港”梦想一步步迈进。
90多年前,孙中山在一部名为《建国方略》的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建设祖国的宏伟蓝图和远景规划——
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个国际性大港口;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100万英里的公路;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
90多年后,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孙中山规划的蓝图,一个个变成现实。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载人航天……华夏大地出现越来越多巨变。
“在邓小平先生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社会发展前所未有地越来越好,已经实现并升华了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设想。”孙中山曾侄孙、全国政协委员孙必达深有感触地说。
朱佳木认为,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由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和解决了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担当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推动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不仅把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继承了下来,而且加以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扎实地向前推进。
振兴中华
2011年10月1日,正午,北京,天安门广场。
一幅高6.1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先生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这个被称为“共和国心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