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与辛亥革命:兼论孙中山是中国民族民主(2)

辛亥革命网 2013-10-17 00:00 来源:孙宋资讯 作者:谢俊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早在孙中山生前乃至逝世后,总有少数人不承认孙中山的革命领袖地位,这当中也包括当年曾与孙中山一起革命的人,章太炎就是其中一个。近

  章太炎鼓吹反满排满的言论对于人们放弃改良观点转向反清革命固然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正如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一书中说的那样,“这种宣传起了很大作用,革命的风暴主要是这样鼓动起来的。”[13]但毕竟纯粹的种族复仇和种族革命主张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同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民主革命的纲领相距甚远。孙中山是为实现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而力主推翻清政府的。推翻满州贵族建立的清朝只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是作为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治的前提条件,而章太炎则将它当作追求的最终目的。而且这种纯粹排满、倒满的种族革命主张还忽略了一个严重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除了满洲贵族,还有大量汉族地主官僚,这就放过了清朝统治中的汉族封建势力。他的这种简单而片面的种族革命主张在日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过程中,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民主革命主张的矛盾日深。

  章太炎对自己在庚辛前后反满、排满的文字宣传颇为自得。1912年10月,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对民国功臣“授勋”,授予孙中山、黎元洪为“大勋位”,唐绍仪、伍廷芳、黄兴、程德全、段祺瑞、冯国璋等为“一等勋位”。章太炎则被授予二等勋位,他对此非常不满,并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同孙中山相比。在致友人书中写道:“二等勋位,弟必不受,…中山但有鼓吹而授大勋,吾虽庸懦,鼓吹之动,必贤于中山远矣”。当“庚、辛扰攘以来,言革命者有两途:软弱者君主立宪相混,激烈者流入自由平等之谬谈,弟驳康有为书(即《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出,始归纯粹,因是入狱,出后至东京,欢迎者六千人。后作《民报》,天下闻风”,认为自己有“首正大义,截断众流”之功。[14]这里,章太炎将自己与孙中山相比,显然过高地估量了自己。孙中山从成立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及光复会,组建中国革命同盟会,领导和发动武装起义,奋斗了十多年,并非像章太炎所说的仅有“鼓吹之功”。正如林家有教授指出的那样:“当时中国在革命民主派中没有一个人有孙中山的经历,也没有一个人有孙中山的威望和系统的革命思想,更没有一个人比孙中山更了解世界和中国,所以辛亥革命的领袖非孙中山莫属。”[15]章太炎用自己鼓吹种族革命方面的贡献来掩盖甚至抹煞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显然是不对的。早在东京同盟会活动时,就有人批评章太炎,说:“他是个狂傲的人,一切是自私的,以自己为中心的”。[16]孙中山是民国的缔造者、民主革命的领袖,被授予大勋位,是当之无愧的。

  二、认为共和政制不如专制为善,公开鼓吹“五无论”

  1906年6月,因《苏报》案而被囚禁三年的章太炎获释,随即被孙中山派人迎往日本东京。到了东京,又在神田区锦辉楼为其召开欢迎大会,他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会上,章太炎发表演说,除了仍然讲他自幼读了蒋氏《东华录》中有关曾静、戴名世、查嗣庭等文字狱内容后,胸中发愤,立志排满的话,以及甲午后“略看东西各国的书籍,才有学理收拾进来”,还大讲特讲“佛教,华严、法相宗,次说国粹,人物事迹”,竭力宣传他的反满、排满的种族复仇主张。[17]

  章太炎来日后,开始孙中山对他非常尊重和信任,在他来日不久后,便委以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重任。许寿裳曰:“凡开国的典章制度,多与先生商榷,先生亦佩服国父的善于经画”,“国父和先生二人,志同道合,千载一会,张良之赞汉章,刘基之佐明主”。[18]比喻虽带旧时代痕迹,但也将孙中山与章太炎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各自的地位、角色、作用说得很明白了。

  章太炎主编《民报》后,继续撰文发表排满、反满的主张,同时又从佛学的观点出发,阐发他对未来国家政治的看法。认为共和政治有危害,不若专制政治为善。他说有民族即有国家,有国家必有政府,比较世界各国政体,惟有共和政体危害较轻,要消除共和政体的危害,应当做到土地平均分配,使耕者不为佃奴;官立工厂,使佣人得分赢利;限制继承,使富厚不传子孙;议员有贪污行为,平民可以解散议院,使政党不能纳贿。认为若做不到这四点,“不论君主立宪还是民主立宪,都不如专制为善”。并谓:“专制国家没有议院,无议院则富人穷人地位相等,若设议院,而充当议员者,大都出于豪门,名为代表人民,实际上依附政党,与官吏朋比为奸,所考虑的不是民生利病,而是一党之私,因此,虽有共和政体,还不如专制政体为宜。章太炎这里讲的,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代议制的民主共和政体不能行之于中国;二、政党与议员勾结,这种共和政体还不如专制政体为宜;三、现在建立共和政体只能是不得己之举。他认为清朝推翻后,中国还是行君主专制为好。“帝王一人秉政,优于立宪,没有什么不好。”[19]

  为了证明代议制的民主共和政体不能行之中国,他在《民报》上专门发表了《代议然否论》,认为欧美、日本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是因为其封建历史太短,而中国的封建历史太长,“民众皆平等,则不能实行”,如果行之,只能使民众产生贵族平民之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识字人又少,议员选举将难以进行。人多无法开会议事,如按纳税标准来限制选举权,必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选民多,内地贫苦地区的选民少,选举的结果只能是富豪。此外,选举中黑幕难免,有力者以权势笼络人,善言辞者哗众取宠以骗人,甚而以金钱、物质,乃至色相打通关节,这样选出来的议员只能代表个人或党派利益而不能代表民意。他说,既然如此,还不如行专制,让一个统治者来掌握政权。个人对于民众的苛察不能周至,民众则得以自由生存。

  那么,中国未来究竟行何政体和制度呢?1907年9月,章太炎在《民报》上著文,提出《五无论》。所谓五无,即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

  章太炎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人类互相残杀争斗的根源,要消灭战争,只有废除政府,废除的办法是实行共产,断绝贸易,销毁武器,废除家庭。认为只要有聚落的存在,惨烈的战争就不会停止。各聚落因气候差异、土地肥瘠、资源多寡而不免发生战争,因此应取消聚落,办法是使农为游牧,工为游工,女为游女,贫寒地方的人与温暖地方的人每年轮流易地而居。认为政府和聚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残的事都是因为有人类的原因,如果没有了人类,就不可能有这一切发生。如何做到无人类,办法是找出一二个超人来,引导人们行独身主义,断绝人欲,最后使人断根绝种。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而来的,只要一物尚存,进化到最后,还是会出现人类,只有无众生,才能无人类。如何做到无众生,办法是以观无我为本因,以断交接为方便,人人都视自己为虚无,不相交往,自生自灭,认为现实世界本来就是虚无的,无众生,无人类,即无世界。号召人们去学佛,先以佛净化心灵,然后“轻去就而齐生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