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改造国民性思想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影响(4)

辛亥革命网 2013-11-07 00:00 来源:民革云南省委宣传处 作者:林家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是以民族自救为出发点,他着眼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追赶世界潮流,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孙中

  改造国民性是时代的主题。社会变迁,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物质建设的骄人成就,便是社会的文明、富裕和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历史没有原貌,社会是在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人类也同历史一样是在不断地进步和提高,由蒙昧无知到聪明、觉醒。它不断地扬弃劣根性,使自己同时代发展日趋同步,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所以,改造国民性是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孙中山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主张,是他阔步走向世界,追赶时代潮流,祈盼中国社会进步,并与“欧美并驾齐驱”的生动体现。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沉睡到觉醒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开始昂扬阔步走向世界,寻求自己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前所未有大变动的时代。社会的转型意味着我们社会,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也尚未进入现代社会。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国民,兼具有两种文化类型的因素,具有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形成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和不稳定的功能。所以,孙中山、梁启超、鲁迅等知识精英,通过呼唤改造国民性来树立新国民的性格,他们呼唤改变旧的价值观,树立新的价值观就是要导引我们走出精神的迷失,走向现代社会,做出我们的选择,为实现美好的理想建立大同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孙中山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现实性、时代性,他的人本思想是一个期待开发的研究课题。

  (作者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1]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合刊(1903年10月4日出版),参见台湾大孚书局有限公司1999年印行,《饮冰室全集》卷2,第15页。

  [2] 钱穆:《中山思想之新综析》,参见《中山思想要义》,台湾书店1994年版,第148页。

  [3] 陈连开:《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学说的由来与发展》,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91年版,第53页。

  [4] 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页。

  [5]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页。

  [6] 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7] 钱 穆:《中山思想之新综析》,参见《中山思想要义》,台湾书店1994年版,第155-156页。

  [8]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4-185页。

  [9] 孙中山:《在芜湖各界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37页。

  [10]孙中山:《复廖凤书函》,《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11]孙中山:《复黄玉田函》,《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16页。

  [12]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2页。

  [13]孙中山:《在南昌军政学联合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36页。

  [14]孙中山:《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90页。

  [15]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党纲》,《孙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