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辛亥革命爆发--兼说辛亥前后蕲春籍报(2)

辛亥革命网 2014-02-19 00:0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李敬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时,也曾经充分肯定报纸的作用,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报纸的宣传工作占了九成功劳,武装起

  《大江报》与湖北新军

  革命派的报纸舆论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在清朝新军中。湖北新军在建立之初是反革命的,曾对湖北人民的革命运动进行过残暴的镇压。然而在辛亥革命中,湖北新军却是武昌起义的主力,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在新军从反革命武装转变为革命武装的过程中,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及其任总编辑的《商务报》在宣传转化新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詹大悲,湖北蕲春人,他认为报纸是宣传革命的有力工具,是联络同志的手段。他主持的《大江报》,以新军中的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大江报》鼓吹革命,把对新军的秘密宣传和公开的革命鼓动结合起来,以新军士兵利益的维护者身份出现,对新军内部的不法和贪污舞弊等现象进行披露。军中的弊端,一经士兵到报社申诉,即予详细登载,痛加抨击。因此“军中官长畏报如虎,恨报刺骨,而士兵同志乃信仰益深,志向益坚”。

  《大江报》在新军各标营设立分销处,发展个人订户,又赠送免费报纸供各营士兵阅览,以加强士兵在思想组织上的团结;在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发展特约记者、编辑和通讯员,报纸副总编辑何海鸣原来就是一位新军下级军官。《大江报》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士兵们把《大江报》视为自己的喉舌,有什么事就去找报社、找编辑部反映和商量,报社经费发生困难时,士兵们节衣缩食捐款相助。在《大江报》的宣传影响下,许多士兵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团体。到武昌起义前,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已经发展到了5000人,占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大江报》的革命动员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詹大悲还担任了《商务报》总编辑,该报在詹大悲的主持下成为湖北新军群治学社的机关报,社员向《商务报》投稿,詹大悲总是优先予以刊载,并与其建立通讯联系,他的编辑室里常有士兵出入。当时,《商务报》被誉为“汉口报界之急先锋”。革命爆发前新军群治社以报馆为秘密联络点,并储存枪支弹药准备起事。《商务报》同《大江报》一样,在新军中宣传革命,维护新军士兵利益,凡军中有克扣军饷不合舆情之处,无不尽情暴露。《大江报》、《商务报》在詹大悲的主持下,积极宣传动员、细心组织教育湖北新军,使其最终在武昌起义中成为一支冲锋陷阵的革命力量,也把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工作推向了高潮。

  在湖北报人的舆论宣传作用下,武汉地区的革命气氛更加浓烈。而点燃革命导火索的,则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大江报》于1911年7月17日发表了该报副主笔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文章怒斥清政府的假立宪和立宪派的“伏阙上书”,并指出:“如不亟起革命,必然招致亡国。”7月26日,《大江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言辞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黄侃,字季刚,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辛亥革命参加者,革命报人。曾参与《民报》等报刊的编辑工作,并为多种报刊撰稿,亦为湖北蕲春县人。1911年7月25日,身为同盟会成员的黄侃自河南回蕲春,途经汉口,《大江报》主笔詹大悲设宴招待这位同乡好友,并诚邀黄侃为《大江报》写时评,黄侃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201字的战斗檄文:

  “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之将至。长日如年,昏沉虚度;软痈一朵,人人病夫。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次之则无规则之大乱,予人民以深创巨痛,使至于绝地,而顿易其亡国之观念,是亦无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亡之健儿乎!和平已无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

  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已病入膏肓,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不能救中国;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文章恰与何海鸣时评相呼应。这篇文章一发表,犹如在一触即发的火药桶中装上了导火线。鄂督瑞徵极为震恐,立即以“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派军警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第二天,《大江报》向全国各地发出专电:“敝报昨夕封禁,拘总理,乞伸公论。”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鄂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工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

  《大江报》出版的时间虽然只有8个月,但它播下的革命火种却大放光芒。由于《大江报》被查封,激起了群众的怒火,整个武汉三镇的革命气氛达到了爆发点。就在该报被封的两个多月后的10月10日晚7时,驻武昌城内的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终于爆发。不难看出,以《大江报》为代表的革命报刊的新闻传播,在这次起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中国封建政权清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它始溃于武昌新军之手,则似乎又是偶然;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偶然”,正说明新闻传播推动历史进程的“必然”。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报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创办了几家报纸,宣传报道革命的消息,继续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胡石庵创办的《大汉报》。

  胡石庵是湖北天门人,武昌起义后,他创办的《大汉报》为起义后的第一家革命报纸,报道革命人民保卫武汉的情况。仅创刊号就印了一万多份,一周后激增至五万份。各地读者争相购阅,以至于在清廷控制下的京津地区,一份《大汉报》竟然卖到“五十金”,不少地区的报纸纷纷转载《大汉报》的消息,或翻印成传单秘密散发,为革命情势的迅速扩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革命危急时刻,《大汉报》曾在一日之内连发6份号外,报道军民获胜的消息,起到了鼓舞士气、稳定民心的作用。《大汉报》的新闻报道对保卫革命成果,稳定革命形势起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