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2)
辛亥革命网 2014-03-10 00:00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作者:张晓 查看:
二
在我国,大力呼唤并正式建立近代图书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史发生了重要转折,“师夷”的内容从技艺器物上升到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理智的中国人终于领悟了立国之本不在兵事而在政教。他们认为,“数十年来,红种黑种之人日少一日,惟白种人独盛。所以各种皆微而白种独盛者,由于强弱不同,实由于智愚迥异。……强以智,不以力,……保种必先开智,开智方能自强。”(《南学会会长皮锡瑞讲演》,见《湘报类纂》乙篇下,第13页)“今我不若人矣,可奈何?如耻之,莫如为学。学则智,智则强,愚则弱,弱者大国鄙我,小国犯我。”(寿富“知耻学会后叙”,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220页,台北华世出版社,1982 年)严复也强调“今吾国之最患者,……尤以瘉愚为最急”(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见《严复诗文选》,第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光绪末年,在资产阶级要求文化启蒙的时候,西方近代图书馆向大众开放,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教育功能,受到维新思想家的重视。汪康年在1896年11月1 日《时务报》上撰文指出:“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育人才则必新学术,新学术则必改科举,设立学堂、定学会、建藏书楼……。泰西之藏书楼,藏书至数十百万卷,备各国文字之书。斯三者皆兴国之盛举也。”康有为于1895年上书光绪皇帝,“请皇上大开便殿,广陈图书”,并说三年之后,书藏遍设,报馆盛开,诸学明备,成才如麻,百废举而风俗成(《南海先生上书记》卷三,见《中国古代藏书及近代图书馆史料》)。梁启超在其主持的《时务报》上撰《变法通义》一文,一再强调建图书馆,普及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罗振玉、王国维创办的《教育世界》杂志,经常介绍欧美、日本等国的公共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的情况。罗振玉还撰文,建议由学部倡率,京师及各省城均建图书馆,收藏中西日文书籍,供民众阅览。
创办图书馆的社会舆论到戊戌时期达到高潮,近代性质的图书馆也在戊戌前后组创的各种学会中首先普及开来。
1895年7月,汪康年、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以谋求自强之学为宗旨, 发起组建“强学会”, 开创了一所学会图书馆——琉璃厂书藏。 1897年以后组建的学会绝大多数设有图书馆,订有简单的阅览章程。它们大多是由会员捐款,购买中外经世有用之书,藏于公所,供会内同仁借阅。会外有志读书者,有的可以出资租书阅读,有的由保人介绍即可在会内阅览。有的学会藏书相当有特色,例如,上海地图公会收藏中外新旧地图甚为丰富,苏州的苏学会藏书分为六门:史学、掌故学、舆地学、算学、农商学、格致学。至于训诂词章之学则有明文规定,一概不收。两粤广仁善堂圣学会藏书楼则于“西人政学及各种艺术图书旁搜采购”,“并购天球、地球、视远、显微镜、测量艺学各新器,皆博揽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路。”(《知新报》第十八册,见《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第104页)在上海颇有影响的农学会, 翻译出版了一批“东西洋农报农书”,推广近代农业知识。长沙南学会藏书楼准人入会看书,以益寒士。
官办图书馆的大量涌现是清末近代图书馆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新运动的直接产物。
甲午战争失败这一血的代价,换来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觉醒,维新派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朝野内外得到广泛认同,一些有眼光的朝廷大臣也提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振兴民族的主张。
1896年吏部尚书孙家鼐在“奏办官书局章程”一文中,建议设藏书院,同年刑部侍郎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把设藏书楼、创仪器院、开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学这五个方面看成是“有与学校之益相须而成者”,建议“自京师及十八行省省会咸设藏书楼”,调殿板、官书局所刻书以及同文馆、制造局译印之西书,妥定章程,许人入楼观书(《变法自强奏议汇编》卷三,见《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
1898年,在百日维新运动中,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学校——京师大学堂成立了。孙家鼐为第一任管学大臣,由他主持修改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就有设图书馆的规定,1902年大学堂藏书楼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官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大学图书馆。
官办图书馆的建立,随着光绪末年教育改革的进行而加速了步伐。光绪末年、民国初年所建高等学堂仿照京师大学堂章程,都陆续开设了图书馆。1898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体现了清政府对设立近代图书馆的倡议和指导,1910年清学部颁定“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20条,规定除开办京师图书馆外,限各省图书馆“于宣统二年一律成立”,“各府、厅、州、县治应依筹备年限以次设立”。这些政令的颁布促进了地方官办图书馆的成立。
最早是1898年12月成立的杭州藏书楼, 后改名省立浙江藏书楼。 1904年湖南省图书馆博物馆、湖北图书馆、浙江海宁州图书馆、福建图书馆成立。1906年有黑龙江省图书馆,1907年有奉天图书馆(即今沈阳市图书馆)、直隶图书馆,1908年有江南图书馆先后成立。
光绪末、宣统至民国二年(1908—1913)这六年间,一批省立图书馆相继成立,包括山东、山西、河南、吉林、云南、陕西、广东、广西、甘肃、贵州等。另有一些市立图书馆,如保定直隶图书馆,以及大学图书馆大批建成,如沪江大学图书馆、武昌文华公书林、华西协和大学图书馆、清华学校图书馆、金陵大学图书馆等,还有一些专门图书馆(如东三省陆海军图书馆、武进商会图书馆)和通俗图书馆(上海工部局华童图书馆、京师通俗图书馆)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