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3)
辛亥革命网 2014-03-10 00:00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作者:张晓 查看:
三
光绪末年,设新式学堂,开报馆、译印西书,奖励留学,国民的文化观念有了很大进步,有志之士争相阅读时事新书新报,建图书馆已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这一时期,私人捐款捐书办图书馆,蔚为风气,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绍兴古越藏书楼,是近代第一家私人建立的著名公共藏书楼,1903年正式开放。楼主徐树兰是维新派人物,创建藏书楼的宗旨是“存古”与“开新”,收藏新学书籍达960种之多,“凡已译未译东西书籍, 一律收藏”。
徐树兰首开我国私人建公共图书馆的风气,其后许多地方官绅纷纷效法。1901年安徽何熙年等约集地方绅士捐资,租赁民房18间,创建安徽省藏书楼。
1907年吉林省提学使吴鲁捐廉俸5000两银建图书馆。1908年直隶提学使卢靖捐5000两银,在保定建省城图书馆。卢靖曾任北洋武备学堂算学总教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半年,主张以西学、西法补中国教育之不足。他历官所至,以兴办新武学堂、建图书馆为务。早在光绪二十二年知丰润县时,就在丰润县书馆中附设了两所图书馆。在直隶、奉天提学使任内,又创三所省立图书馆。民国以后他捐资兴建南开大学图书馆、私立木斋图书馆等。
广东近代著名藏书家梁鼎芬,是光绪末年积极提供建公共图书馆的人物之一,广雅书院的冠冕楼就是他主持创办的。此后他捐出“葵霜阁”部分私人藏书于1911年在广州开办“梁祠图书馆”,供当地学生使用,另一部分捐给镇江焦山书藏,供书院学生使用。宣统二年梁鼎芬在京师参观广东学堂后,发动亲友为学堂捐书两万多卷。梁鼎芬过世后,其子遵嘱将梁祠图书馆全部600 余箱图书以及原藏于光绪陵园中的20余箱书,赠给了广东省图书馆。
颇具维新思想的张元济,光绪末年与陈昭常、张萌堂等人在北京开办了“通艺学堂”,教授英文、数学等科目,1897年创建了通艺学堂图书馆,这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图书馆”这一名称并订有章程的近代图书馆。1904年他又创办了一所图书馆,就是民国初年最大的一所私立图书馆——东方图书馆,它以藏书之多和公开阅览而闻名全国。
四
19世纪末开创的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在我国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近代图书馆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变迁的一个侧面。
普及文化,提高全民的知识水平,这是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一个共同需求。我国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晚清近代图书馆的功能有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地典藏旧籍,而是把搜集和传播最新的知识作为重要任务。新建图书馆收集了十几家报馆翻译的东西文报纸;进步社团鼓吹革命的刊物;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译著,如《路索民约论》、《弥勒约翰自由原理》、《法兰西人权宣言》等;叙述欧美灭亡国家爱国志士谋求光复的民族革命小说;介绍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译著《美国独立史》、《俄国革命战史》等;介绍国际形势和外交斗争的《十九世纪末世界之政治》、《东西洋将来之大势论》等等。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近代图书馆起到了普及新知识、宣传新思想的强有力的鼓动作用。
开放服务是近代图书馆的一大特点。近代图书馆一改旧式藏书楼书束高阁、深秘自珍的封闭状态,开放服务,热情欢迎读者阅读新书新报。强学会所藏“会中人视为拱璧”的一幅世界地图,“日出邀人来观,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梁启超《莅临北京报界欢迎会演说词》)广雅书院冠冕楼不仅供院生使用,同时也接待院外士人。古越藏书楼不需铺保,不要押金,只要申明愿遵守规则,提前申请,便可入楼阅览。书楼还免费供应茶水,备有庖丁,远道读者只要事先接洽,即可在书楼用膳,其为读者服务之热忱可见一斑。安徽省藏书楼虽是本省乡绅个人集资所办,但也同样接待外省籍读者。苏学会藏书楼更为开放,每次可携出2本图书,馆外阅览,5日内交还。
近代图书馆在经营思想上与中世纪图书馆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它要最大限度地缩小人与图书的距离。科学的分类和编目方法,使读者尽可能方便地了解馆藏、使用馆藏,是缩小人与图书距离的重要手段,我国近代图书馆学者在这些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光绪末至宣统年间,在分类方法上有了成功的突破。古越藏书楼分学部、政部两大类,天津直隶省图书馆创立了十二大类分类法。1909年孙毓将欧美通行的分类目次稍加变动,提出了二十部分类法。编目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才取得显著成绩的。
20世纪末期,中外文化在更加广阔和深刻的范围内,继续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我们应当比一百多年前维新思想家有更高的眼光和更新的追求,让图书和信息服务真正为普及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