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的北上
辛亥革命网 2014-03-14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始终不懈地英勇奋斗。90年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召开国民会议,抱病北上,但壮志未酬,溘然病逝。本文谨通过梳理这段史实,从一个侧面展现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1 北上的动因
1924年9月,是一个“多事之秋”。在广州城内,商团武装正蠢蠢欲动,图谋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权。在江浙地区,爆发了直系军阀齐燮元与皖系军阀卢永祥之间的战争,习称直卢战争或江浙战争,成为奉系、皖系军阀联手对抗直系军阀的先声。消息传到广州,孙中山立刻在元帅府召开会议,决定遵守先前他为推翻直系军阀吴佩孚、曹锟的统治,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所达成的三角联盟协议,出师北伐,“与天下共讨曹吴诸贼”。会议决定,湘、赣、豫军全部参加北伐,滇、粤军抽调一部随行。9月12日,孙中山率大本营移驻韶关,亲往督师。
孙中山与奉系、皖系军阀之间的三角联盟关系,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第一次护法运动后期,陆荣廷等桂系军阀架空孙中山,与直系军阀暗中联络,酝酿南北议和;而直系军阀不满段祺瑞的排斥,企图通过与桂系军阀的勾结,加强与皖系抗衡的实力,并进一步打击孙中山。段祺瑞为减轻直桂军阀联手的压力,有意与孙中山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受西南军阀排挤愤然离粤的孙中山,于1919年秋电召革命党人宁武到上海,指示:“我们要分化北方军阀,利用直系与皖系的利害冲突,联络段祺瑞,特别是关外实力派张作霖,三方合作声讨曹(锟)、吴(佩孚)”。他具体要求宁武利用东北籍的身份,“回去做张作霖的工作” 。宁武领命后,北上游说张作霖。正欲经营关内的张作霖,表示愿意考虑。
1920年7月,直系联合奉系打败了皖系,段祺瑞被迫下台,皖系势力退居闽、浙、沪一带。之后,围绕着争权夺利,直奉矛盾日渐突出。
1921年7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以援助湖北自治运动的名义,发动所谓援鄂战争。吴佩孚趁机出兵援助湖北督军王占元。结果,赵军战败,直系控制了湖北,王占元也被迫下台。张作霖本来也想通过支持王占元,伺机将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直系此举打破了他的设想。同年底,受奉系支持的梁士诒内阁刚成立,即遭直系的猛烈攻击,意在将奉系势力挤出北京政府,加强直系的控制。于是,直奉矛盾激化,张作霖为了对付直系,一面与皖系勾结,一面决定与孙中山结盟。
这时,孙中山已赶走桂系势力,在广州第二次建立起了革命政权,并积极准备北上讨伐把持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为了争取北伐成功,孙中山也希望继续利用北洋军阀的内部矛盾。1922年2月,张作霖、段祺瑞先后派代表南下与孙中山商洽联合讨直,三角联盟初步形成。同年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败退关外。8月,孙中山因陈炯明叛变避居上海。皖系则担心被吞并。三方之间,接触增多。
孙中山这一阶段与奉系、皖系军阀的接触,固然主要是出于策略的考虑。应该说,在开始接触之初,对段祺瑞、张作霖其人以及他们要求结盟的动机,孙中山就有明确的认识。但也不必讳言,孙中山这时也确实抱有这样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救国事业能够得到各派军阀的赞同,从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在经历两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坚定了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方针的思想,但他并没有放弃通过与各派军阀合作,实现和平统一的想法。就在《孙文越飞宣言》发表的同一天,孙中山发表了《和平统一宣言》,表示:“今日国内势力彼此不相摄属者,姑较计之,可别为四:一曰直系,二曰奉系,三曰皖系,四曰西南护法诸省。……文今为救国危亡计,拟以和平之方法,图统一之效果,期与四派相周旋,以调节其利害” 。即使到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仍没有彻底放弃这种想法,但他这时对三角联盟的兴趣已大为减弱。
那么,为什么江浙战争爆发后,孙中山又立即作出了北伐响应的决定?除了遵守先前的联盟协议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孙中山对当时华南局势的判断。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东第三次建立革命政权。他在讨伐沈鸿英和陈炯明的军事斗争中,主要是依靠了滇、桂军的力量。而这些军队并无革命理想,未脱旧式军队的藩篱。孙中山对此有清楚的认识。所以孙中山想通过创办黄埔军校等,“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但在这样一支革命军建立之前,迫于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孙中山仍不能不借助滇、桂军的力量。而这些军队动辄以缺乏军饷抗命,使孙中山不堪应付。广州商团的对抗,也加重了对革命政权的压力,甚至使孙中山产生了危机感,因此当江浙战争爆发后,孙中山产生了放弃广州,借北伐之机另寻出路的念头。
应该指出,孙中山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他对当时广东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悲观,实际上,如果坚定地依靠真正拥护革命的民众,是可以战胜敌人的。平定商团叛乱和以后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都是例证。而且奉系、皖系与直系军阀之间的战争,无论哪方取胜,都不能给人民带来丝毫的利益。虽然孙中山对张作霖、段祺瑞的政治面目有所认识,他在1924年9月18日发表的《北伐宣言》也明确表示,北伐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反直,而是要推翻军阀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但诚如《向导》周刊所指出的,北上参战完全不能影响或动摇军阀制度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政局。因此,中国共产党人曾建议孙中山停止北伐,集中精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推进国共合作的成果,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投入国民革命。但孙中山基于自己对形势的认识,没有改变北伐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