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的北上(2)

辛亥革命网 2014-03-14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始终不懈地英勇奋斗。90年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召

  尽管孙中山坚持北伐,但诸如军力、财力实际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而他面对国内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严酷现实,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又如此强烈,因此当10月下旬传来直系将领冯玉祥反戈,在北京发动政变,推翻了曹锟政权,吴佩孚逃至湖北的消息,孙中山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实现自己救国夙愿的好机会。

  2 北上的目标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表现出进步倾向。他将所部改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并电请孙中山北上指导。孙中山很快作了积极的响应。10月27日,他复电冯玉祥等,祝贺政变成功,表示:“建设大计亟应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 。

  10月30日,孙中山由韶关返回广州。次日在大元帅府主持会议,讨论应对北方时局的方针。11月1日,冯玉祥又电请孙中山早日赴京。当时与孙中山仍有联盟关系的张作霖、段祺瑞亦电邀孙中山北上。次日,孙中山决定北上。11月3日,他到黄埔军校辞别,并发表讲话阐述北上目的,认为:“从前革命,都是在各省,效力很小,要在首都革命,那个效力才大。”他解释说,北上主要是为了扩大革命的宣传,壮大革命的力量,着眼于将来,为“一个大规模的中央革命”做准备。他强调,此行的结果“究竟是怎么样,虽然不能逆料,但为前途发展起见,此时也不能不去”。这些都说明,孙中山对政变后的北京政局是有清醒认识的,对这次北上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盲目乐观。

  同时,孙中山并不因决定北上而停止北伐的军事部署,他指示发一秘密通告给各党部,指出北行之举旨在“以期值此可促党务进行一大步,并非有妥协之意味也。政府之进程须靠兵力而定” 。他在决定北上的同时,令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任命谭延闿为北伐联军总司令,主持北伐军事。11月9日,入赣北伐军连日进占大庾及赣州,并向吉安推进。

  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重申不久前在《北伐宣言》中提出的推倒军阀及其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主张对外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及特权,对内以全力保障人民之自由,辅助农工商实业团体之发达,谋经济、教育状况之改善,并明确提议召开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 。

  11月12日,孙中山出席广州各界欢送会,发表演说再次阐述他对北方时局的认识和对这次北上的考虑。表示尽管道路坎坷,他仍决定到北京去,“拿革命主义去宣传”,推进革命的发展。并勉励大家“同心协力把广东的基础弄得巩固,做一个革命的好策源地”。要求“南方各同志都要联络起来,团结南方现在的力量,并且要把北伐军前进到武汉,和北方响应”。次日,孙中山偕宋庆龄乘永丰舰离粤北上。

  孙中山的《北上宣言》,明确表达了他这次北上的目标,一是努力扫除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二是通过召开国民会议,依靠民众的力量,迫使奉、皖等反直各军,接受他的救国主张,变军阀政权为民主政权,实现祖国的独立、自由、富强。

  3 激烈的斗争

  在北上途中,孙中山多次发表演说、谈话,阐述他的国民会议主张。他特别强调,国民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要铲除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孙中山的主张,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得到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各阶层民众的响应,各地纷纷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孙中山除了自己身体力行,积极宣传,还寄希望于更多民众的支持。并决定派革命党人分赴各地宣传。中国共产党亦在11月19日发表《第四次对时局宣言》,支持孙中山的国民会议主张,并在各地积极参加和指导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工作。

  孙中山的主张和民众革命情绪的高涨,使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势力十分仇视。孙中山抵沪前夕,上海的英文《字林西报》公然扬言要阻止孙中山在上海登岸。在他抵沪后,法租界的巡捕竟阻挠结队欢迎的群众通过法租界。针对这些挑衅,孙中山给予有力的回击。11月19日他在上海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是这个领土的主人,他们都是客人。主人行使职权,在这个领土之内,想要怎么样便可以怎么样。”重申:“我这次到北京去,讲到对外问题,一定要主张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

  孙中山的主张,亦受到奉系、皖系军阀的极力抵制。北京政变后不久,冯玉祥即遭排挤,在张作霖的支持下,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并在孙中山抵京前,于11月24日就任。他一面向列强保证遵守一切中外条约,以对抗孙中山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一面提出召开所谓的“善后会议”,以对抗孙中山主张的国民会议。

  奉系、皖系军阀的上述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孙中山的坚决反对。在他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围绕着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孙中山与奉系、皖系军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