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先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2)

辛亥革命网 2012-01-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唐远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是中国几千年无数次革命斗争中的一次,但是它又是第一

  2、革命政党如雨后春笋,武装反清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对深重的民族灾难忧患倍增,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纷纷向西方学习,发行书刊,宣传民主,组织革命团体,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其重要者有:

  (1)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他们虽然也介绍过西方资产阶级的学说,参加过爱国宣传活动,但是不愿与清王朝决裂,只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以取得参政的权利。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8月,又在日本东京促成了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通过了政治纲领,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全国性的统一政党,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积极在国内外发展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准备武装起义。

  (3)受孙中山同盟会的启示与影响,1908年,由新军下级军官孙武、焦达峰在汉口秘密发展、组织“共进会”;1911年初,由新军下级军官蒋翊武等人在武汉,把原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军队同盟会、振武学社等革命小团体合并而成立了革命团体“文学社”。

  3、反清浪潮风起云涌,满清政府挣扎于崩溃边缘。革命党策动武装起义之时,全国各地的抗租、粮、捐、税等斗争,也呈现急剧高涨之势,为阻遏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清王朝于1906年又抛出了“预备立宪”的骗局,结果不仅遭到革命党人的激烈反对,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分裂;1908年,宣统即位,积极推行集权于皇族的政策,颁布新订内阁官制,成立了所谓“皇族内阁”,结果更引起汉族官僚的普遍不满,清朝亲贵集团更加孤立。1911年四川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各地保路同志军也揭竿而起,攻州占县,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三、武昌起义前的十次起义概述

  1、1895年8月(孙中山时年29岁),孙中山、陈少白等人确定于重阳节发动“广州起义”,选举了孙中山为起义总指挥。然不幸事泄,起义未能发动便胎死腹中,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远走日本,“盖世之英才”陆皓东被俘牺牲,成为了“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孙中山语)

  2、在日期间,孙中山一方面寻求与康梁合作,一方面积极准备武装起义。1900年10月发动了“惠州起义”,但头戴红巾、衣着杂驳的起义军手持矛戈剑戟,最终不敌洋枪洋炮的清军,经过一天的搏斗,起义军无功而败。郑士良被清朝奸细毒死,孙中山只身远赴美国。

  3、1904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等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后改名为“中国同盟会”)。1906年5月,发动“潮州起义”,起义军一夜血战,攻克黄冈,成立了军政府,但事出仓促,后遭潮州、广东水师双双夹攻,起义遂遭失败。

  4、1907年6月,孙中山派邓子瑜、陈纯、孙隐等人在惠州发动“七女湖起义”。起义夺取了清军防营枪械,击毙清军多人,攻占了一些墟、村,各处会党纷纷响应,起义持续10多天,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起义军埋掉枪械,自行解散,起义失败。

  5、1907年9月,孙中山派王和顺入钦州“三那墟”发动起义,攻克防城,旋移师攻钦州府城,但未成功,义军又转攻灵山,取道入桂,后因饷械不济,被迫解散。王帅二十余人退回越南,部分人员避入十万大山,史称“钦廉防起义”(又称“丁未防城之役”)。

  6、1907年,孙中山在越南河内设立机关,于12月2日发动“镇南关起义”,革命军从越南越国界爬登镇南关制高点,守军内应,一度占领山上三炮台;4日,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等亲赴镇南关督师,与10倍敌人血战7昼夜,最后弹尽粮绝而撤退,孙中山被勒令出境。

  7、1908年3月,黄兴根据孙中山指示,以越华侨同盟会员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开入钦州起义。起义军大败清军后乘胜向桂边进攻,在钦、廉、上思一带转战四十余日,后因孤军深入,没有根据地,弹尽粮绝,退入十万大山,黄兴等远走越南。史称“钦廉起义”(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

  8、1908年,孙中山派黄明堂、王和顺等人开赴云南边境,发动“河口起义”。4月30日,清军一部响应,革命军攻占河口,夺取炮台,云南人民纷纷响应,清军亦倒戈迎降,革命军连战皆捷。但后因越南殖民当局阻禁革命党及粮械进云南,驱逐旅越革命党人,使河口革命军孤立无援,与清军相持二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9、河口起义失败,孙中山决定以军队为运动对象,短短几个月,广东1万新军里,下级军官与士兵有三千多人加入同盟会。1910年2月12日,新军下级军官倪映典率新军3000余人发动“广州新军起义”,进攻省城,但遭遇清军截击镇压,经过激战,起义军伤亡惨重,孤立无援,起义失败。

  10、1911年,黄兴、赵声、胡汉民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黄兴率800敢死队员强攻两广总督衙门等要害部门,却因清军人数众多,起义得不到接应,各部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林觉民等人却于战斗中英勇牺牲,后收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