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先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
辛亥革命网 2012-01-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唐远廷 查看:
四、辛亥革命成功因素之简析
1、满清腐朽不堪,各利益阶层伺机发难(主观)
(1)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不断的反清活动,逐渐动摇了满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于新军中下层的中打下了良好的革命基础,革命士兵们在起义中发挥了全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满清内部的立宪党人,本对清政府抱有一定幻想,希望满清通过自身“改良”而有所起色,但在“预备立宪”骗局戳穿之后,立宪党部分人渐渐看清了满清的腐朽本质,开始分化,一些有识之士向革命派靠拢,武昌起义爆发后,统治者内部采取了墙倒众人推的态度。
(3)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人于十五六年之间,先后进行了十余次武装起义,虽然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但随着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空前孤立,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而此事件后极短时间内,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更使满清政府四处起火,无法兼顾。
2、中外事变不断,国际与国内大势使然(客观)
(1)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客观上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商业思想与文明,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形成了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清政府建立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军”,客观上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
(2)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最终发展成为武装暴动,并建立起革命政府,满清为了扑灭革命火种,派端方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鄂军西调,武汉空虚,给武汉的革命党人造成了一个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当时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帝国主义国家自顾不暇,无力兼顾中国,他们本希望清廷通过一些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一增强点力量,更好地充当其“以华制华”之工具,但清政府新政事与愿违,不仅没有能够将清廷的专政工具修好,反而乱象丛生、病入沉疴,于是帝国主义也迅速放弃了满清政府。
(4)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大军压境,于军事得手之后,却一再谋和停战,要挟清廷与南方谈判,这虽完全是为其个人政治目的,和与战只是其手中的政治筹码,但袁世凯利用起义伺机夺权,对武汉三镇进攻半真半假,却在客观上为辛亥的成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五、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功绩概说
孙中山先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从下面五个方面简论之。
1、为辛亥革命的发动进行了思想上的启蒙
孙中山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广博的思想体系,以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为根本目标,对辛亥革命的发动产生了直接、重大的启蒙影响:如他主张的“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的思想,表达了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的理念,无疑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行易知难”思想,突出重视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对辛亥革命的具体实施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
2、为推翻满清政府而建立政党的首创功绩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起义斗争和政治变革,有依靠宗教感染力的,有赖民族凝聚力的,有借助首领号召力的,而依靠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完善的组织机构的全国性政党,以此来发动、团结群众,领导革命斗争的,则是孙中山先生的首创: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实现了以政党为领导核心的革命斗争,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又联合其他团体成立了“同盟会”),并确立了明确的政治纲领,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并使革命政党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为辛亥革命的发动积聚了有生力量。⑨
3、广泛宣传使反满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革命团体直至政党成立之后,孙先生先后到新加坡、南洋各地、东南亚各国,从事革命宣传活动,然后又到美洲宣传革命:一是同改良派进行大论战,宣传反满思想;二是发展同盟会分会或改组民间团体,如改组美洲华侨致公堂,使之变为带有革命性的政治团体;三是筹集起义经费;四是发展华侨中著名人士加入革命阵营,如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就是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宣传动员而入会的。通过宣传,革命思想在群众中迅速传播与普及,形成“以不谈革命为耻”的风气,为辛亥革命的发动与成功奠定了物质与人员基础。⑩
4、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多次起义催生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后策划了十次武装起义,虽都失败了,但它给予满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同时,这一幕幕悲壮的史剧也大大激发了群众,感染了群众,扩大了革命影响;辛亥革命实质上是一次全国性的武装起义,它是在过去多次起义基础上爆发的,从第一次武装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到辛亥革命,本是一个不断发展、积聚的过程,十余年的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锻炼了一大批懂得武装斗争的干部,尽管这些起义的经验和教训未能及时总结,但前面的起义还是为武昌起义的爆发与辛亥革命成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因素,可以说,正是这十次起义催生了武昌起义,成就了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