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2-02-28 00:00 来源:民革重庆市委会 作者:胡继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重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产生的主要途径是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他们的思想大多比较先进。在杨庶堪等人的领导下,重庆资产阶级知识

  1901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在至交好友杨沧白等支持下,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陈述已见,为切齿于满清统治的暗弱腐败,向往中华民族的新生崛起。其辞犀利悲壮,鲜与伦比,为公认的革命分子。

  邹容写作《革命军》,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该书约两万字,分为七章,其中以“绪论”、“革命之原因”、“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他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积极参加拒俄爱国运动;奋笔疾书,完成《革命军》革命独立之大义”为全书重点。邹容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革命”乃对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学术,以及日常事物存善去恶、存美去丑、存良善而除腐败的过程,故赞美曰:“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他还从满清王朝官制的腐败、刑审、官吏的贪酷,对知识分子、对农民、对海外华工、对商人、对士兵的政策及对外的一系列政策,揭露了满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分析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保我独立之大权”,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1903年五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发表章炳麟的文章,广为介绍,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历了孙中山提出——邹容发展——同盟会政纲确立的发展轨迹,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

  邹容于1903年5月被捕入狱, 1905年4月3日病逝上海租界狱中,年仅20岁。1912年2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签命令,追赠邹容为“大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题诗赞曰:“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为纪念邹容,在出生地重庆和就义地上海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邹容路。

  2、公强会及其革命宣传活动。1903年,杨庶堪、梅际郇联合重庆进步青年,在重庆秘密组织了四川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公强会。杨庶堪(1881——1942),字沧白,巴县人,曾经入日本领事馆学习英语及其西学,思想积极进步,是一个在新式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支持邹容到日本留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团结朱之洪、朱蕴章、童宪章、董鸿诗、董鸿词、陈崇功等骨干力量,逐渐成为了重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革命领导人。公强会以“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为标志,以启迪民智为作用”[5],“树立革命思想”[6]。公强会会员主要是重庆工商业中的青壮年和知识分子,最先有吴俊英、朱之洪、朱蕴章、童宪章、董鸿诗、董鸿词、陈崇功、李时俊、胡树楠、江潘等人,其中大部分为留日学生。他们常常会盟于重庆五福宫桂香阁,暗中传阅介绍国内各种新书报,谈论光复大计。在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公强会加紧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倡言革命,使革命排满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重庆逐渐形成了以公强会会员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公强会还大力向青年学生灌输革命思想。朱蕴章、童宪章、陈崇功等人设立了正蒙公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新书杂志,树立革命思想。这些人成为了重庆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骨干力量。一时间,“正蒙公塾诸生皆革命党”。公强会还编辑出版《广益丛报》,转载《民报》文章,介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广益丛报》在四川第一次将三民主义公诸报端,在传播资产阶级新思想和介绍国内外形势,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卞小吾的革命宣传活动。卞小吾是江津人,早年受过革命教育,与杨庶堪和朱之洪是至交好友,深受二人影响。1904年2月,最早秘密将《革命军》、《警世钟》、《苏报案纪事》等革命宣传读物带回重庆。他倾心革命,变卖家产,与杨庶堪和朱之洪共同进行革命宣传,同年九月,卞小吾创办的四川第一家日报——《重庆日报》在重庆方家什字麦加院创刊发行。《重庆日报》倡导男女平等,宣传家庭革命论,经常揭露官吏贪残行为,卞小吾经常亲自撰写社论,揭露时弊。重庆知府鄂芳恨之入骨,《重庆日报》成为重庆革命宣传的主要阵地。1905年二月,卞小吾创办“东文学堂”,“其特色在注重精神教育,一洗奴隶腐败之风。凡来学者,无论学年久暂,皆必使确知国民之责任,完其个人只资格而后已。”“东文学堂”的资产阶级革命办学倾向,被称为“渝中独一无二之学堂”,“入学者,已纷纷不一其人”。[7]在卞小吾的大力推动下,“渝中知己,沪上党人,音书往来,密图组织,势渐膨胀。”[8]“不数月,革命事业大有一日千里之势。”[9]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