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国家祭祀典礼(3)
辛亥革命网 2012-03-29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俊领 查看:
废止“前清祀典” 制礼呼声
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了新式的国家祭祀典礼,同时在“迷信”的名义下废除了清代的祀典。1912年2月,临时政府内务部、教育部通令宣布:在民国通礼尚未颁行的情况下,“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其余前清祀典所载,凡涉于迷信者,应行废止。”沿袭了祀孔典礼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其一,是文庙祭祀典礼照旧举行。这与孙中山对儒家思想怀有同情与敬意有关。不过,这时的孔子开始从帝国时代的政治神灵转向共和时代的文化伟人。其二,祭祀典礼用鞠躬礼,祭服用便服。祀孔跪拜礼仪的废除无异于一场文化地震,甚至有学者说:“废除跪拜之意义不仅在于解放了两膝,而且在于跨越了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历史差距”。其三,清代其他的祭祀典礼全部废除,因为它们主要体现了“神道设教”的治道与皇帝“为天牧民”的政治自然化的伦理观念。共和时代的文明将在告别传统祀典的基础上,建立与自由、平等精神相匹配的国家祀典。
依照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国家新立必改元易服,制礼作乐。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亦不例外。主政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签发了许多除旧布新的法令,他在1911年12月27日会见各省代表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这些法令不仅充分反映了孙中山的民主、法制精神和改革创新思想,而且从国家政治制度层面上开始改变帝国时代在身体、服饰上讲究贵贱之等、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进而开创了一个等级政治空间与公民个体空间明确界分,并展示现代文明与公民道德的新时代。这是从礼仪制度上体现并巩固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政治理念与“自由、平等、博爱”为内涵的公民道德。
尽管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数项改革礼仪习俗的法令,但由于国事繁重,难以在短时间内从容制定并颁布国家统一的礼仪制度。而社会生活失范引发的种种问题刺激着人们强烈关注国家礼仪制度的出台。因此,朝野上下不断有人呼吁政府迅速拟定礼仪制度。在所有的吁请拟定礼制的呼声中,《大公报》刊发的《论临时政府宜速订暂行礼制》一文十分具有代表性。署名“选”的作者在此文中强调说,在战事尚未收束之时要安定人心,就需要尽快拟定礼仪制度。这位作者深刻解说了民国制礼的精神与方法。礼是一种工具,可以维系等级社会,也可以维系平等社会。其关键在于如下三个问题:谁来制定礼,制定怎样的礼,怎样制定礼。在国家礼仪制度中,祭祀典礼仍是首要典礼。
结语
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华民国的开国大典中,隆重举行了黄帝陵、明孝陵祭祀典礼,以此宣告汉族政权的重续,新的民族国家的诞生,民主政治的确立。通过对忠烈的祭祀,告慰了革命的牺牲者,展示了革命的正当性。保留了文庙祀典,意在继承中国礼仪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统。在破除“迷信”的名义下,废除了清廷的文庙祀典之外的其他祀典。这意味着中华民国的民主政治终结了“神道设教”的神权政治,也终结了皇帝“为天牧民”的政治自然化的伦理传统。
尽管南京临时政府的国家祭祀没有来得及制度化、文本化,但却开创了中国国家祀典的新时代,不仅表达了汉族摆脱专制统治长期压迫的政治兴奋感,深刻阐扬了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民主政治精神,而且广泛体现了孙中山再造文明中国、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本土情怀与世界眼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